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拥有18亿亩耕地,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庞大,但实际上,我们是用着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全世界22%的人口。人口众多,对土地面积、水资源和农业生产材料的需求增加了诸多资源压力,土壤盐碱化造成的耕地面积萎缩一直是我国农业所面临的挑战。
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可以容纳任何有关土壤知识的变化带来的分类变化,而并不打乱整个体系。很多人问,为啥呢,为啥不统一标准呢,这个问题就说来话长了,这个不是科学的问题了,而是政治的问题,比如供电、铁轨的间距等等,都是涉及到政治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
新华社石家庄3月2日电(记者赵鸿宇、董笑坤)“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农谚,道出了盐碱地曾经给农民带来的“痛楚”。盐碱地有土地“顽症”之称,原先,除盐地碱蓬等少部分植物,能产生经济价值的作物很少能在这里繁衍。
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面积超4500万亩,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区之一盐碱地这样变成“黑土地”十月的东北,天气已经开始转冷,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太平村龙海灌片却是一片抢丰收的热闹景象:一排排金灿灿的水稻迎风摇摆,联合收割机鱼贯驶过之处,飘来缕缕稻香。
来源:【矿业界】今年12月5日,是第十个世界土壤日,主题是“土壤和水,生命之源”。土壤,是承载万物的基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混合而成,与水资源相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存在和延续的根基,是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的关键。保护好健康的土壤,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实保障。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在总面积近15亿亩的盐碱地中,有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是至关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和“潜在粮仓”。
来源:【津滨海客户端】津滨海讯(记者 窦永滨 哈喆 通讯员 刘英 董昊 摄影报道)日前,记者从大港油田获悉,今年这里新栽种的9000余株耐盐碱植物成活率达到96%以上,近5年来累计栽种树苗达10万余株,油区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2023年3月24日凌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研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宁夏大学、扬州大学和先正达集团中国,八家单位合作在顶级科学杂志《Science》上刊发了一篇重大研究成果:发现主效耐碱基
盐碱地泛指土壤中可溶性盐类含量过高,具有不良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致使大多数植物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毒害和抑制,甚至不能生长成活的土地,包括盐碱荒地、盐碱化耕地以及受盐碱影响的其他农用地。盐碱地土壤称为盐渍土或盐碱土,包括各种盐土和碱土以及其他不同程度盐化和碱化的土壤。
8月24日,在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主战场大安示范区的吉林省长岭县试验田举行的测产工作中,专家组实地测得:通过种植豆科饲草田菁并全量还田,当地土壤pH值由原来的10.14降低到9.57,提升土壤有机质10%以上,第一茬亩产新鲜饲草2.03吨,实现了重度盐碱荒地的有效改良。
今年12月5日,是第十个世界土壤日,主题是“土壤和水,生命之源”。土壤,是承载万物的基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混合而成,与水资源相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存在和延续的根基,是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的关键。保护好健康的土壤,就是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坚实保障。
如果你旅游去到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甘肃的河西走廊,或者东北嫩江平原,或者黄河三角洲冲击平原,你就有可能看到一片片白茫茫、寸草不生的土地,这里植被稀疏、人烟稀少、地下水都是齁咸齁咸的,这就是盐碱地。我国盐碱地面积约有15亿亩,约占全世界盐碱地面积的1/9,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考察了旧城镇仙庄片区盐碱地麦田,实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地处渤海之滨的沧州,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有大片的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