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许安标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 ,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实施宪法关于生态文明的规定,加快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立法修法步伐,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划定生态红线,守护绿水青山,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第一次修订 根据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我国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生态环境部将有序扩大按日计罚适用范围核心阅读生态环境部将有序扩大“双罚制”、按日计罚、信用惩戒等处罚机制的适用范围;同时充分借鉴民法典的立法经验,积极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法典化研究论证,进一步完善环境立法模式,逐步减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与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要求,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加大生态环境普法宣传,开展系列普法宣传活动,即日起,将通过微信公众号“大连生态环境”开设专栏“生态环境普法”,围绕我市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陆续整理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市广大市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提升全民法治意识,提升全社会法治思维,号召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大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2004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第一次修订 根据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
目 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监督管理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四章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五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六章 法律责任第七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2023年8月15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生态环境侵权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近日,澎湃新闻从“《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及说明》新书发布会暨环境法典编纂理论研讨会”上获悉,由北京卓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学者和研究团队共同参与编纂的我国首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正式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