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 陆锋一张上下铺的木床,占据了公租房客厅大多数的面积。上铺堆放的是生活用品,下铺住着从老家赶来帮忙照顾孩子的老父亲。他用木棍给上铺“添装”了一个蚊帐架子,不过不挂蚊帐,而是几十把不一样的箫。这里就是箫笛制作师——李洪成的家与工作室。
[提要] 为弘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民族器乐市场,普及和传承民族器乐音乐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文化繁荣。授课公告:为了方便广大的笛箫爱好者参与,授课形式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具体时间和地点将在环球乐器网官网和环球乐器网微信号公示。
图为手艺人在对竹材进行烘烤。周燕玲 摄图为手艺人在进行长度测量。周燕玲 摄图为手艺人在制作箫笛。胡攀学 摄图为手艺人为箫笛打音孔。胡攀学图为手艺人为箫笛打音孔。胡攀学图为手艺人为箫笛打音孔。胡攀学图为手艺人在箫笛上进行龙凤造型雕刻。周燕玲 摄图为手艺人制作好的部分箫笛。
我国境内所产竹材种类繁多,据统计有近二百种,但能够用来制作笛、箫的竹材很少,特别是能够用来制作优质笛、箫的竹材为数更少。故而竹材的采集、选取及保存,对于提高乐器的声学品质,以达到竹材的最佳利用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进行箫、笛的选材,首先必须了解竹材的种类和分布。
本文发表于中国民乐杂志,授权转载。导读:第一届中国(玉屏)箫笛制作比赛于2015年10月在贵州玉屏举行,30名选手共计75件作品参赛。比赛为中国笛箫制作师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但是也体现出一些笛箫制作现实问题,可以说是潜力与差距并存。
“梦境”张维良从艺五十周年系列巡演著名笛箫演奏大师 张维良在众多音乐爱好者心中,民乐大师张维良已然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文化符号。他既是中国音乐界不可或缺的先驱人物,也是把中国笛箫音乐传向国际的重要推手。2021年是张维良从艺五十周年,这是他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
记者 汪泷 通讯员 赵爱红在汶上县杨店镇袁庄村制笛加工厂里,郝伟正在一丝不苟地制作笛子。选竹料、烘烤、加热、校直……把原本有些弯曲的竹材“神奇”地变直后,再给笛子滚墨线、打音孔……很快一支笛子就完成了。精湛的手艺加上直播卖货,郝伟成了当地的名人。
新华网巴黎2月4日电(记者张百慧 孙鑫晶)箫声柔和,婉转低吟;竖琴沉静,声声附和。两者犹如一对促膝长谈的故交,情绪虽几经起伏,却始终回应着彼此的倾诉。在法国巴黎的科尔托音乐厅内,数百名观众静静聆听这首中西乐器合奏的《相和歌》。
袅袅炊烟、悠悠牧笛,是很多人记忆中的乡愁。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乡愁演绎出新故事。立足苦竹资源优势,村里把小竹笛做成了大产业,去年全村竹笛销售量超450万支,全产业链产值超过3.5亿元。
4月27日,洛阳市“洛城闻笛”创始人、笛箫制作非遗传承人李西举办首次收徒仪式。中国笛箫名家周林生、上海笛子沙龙部分成员及洛阳市文学艺术界名家30余人到场祝贺并见证。徒弟邓珂、李东、袁嘉政向师父敬茶、诵读“拜师贴”、行拜师礼,师父李西向徒弟传递师训、赠送信物。
摄影:阮传菊 这是苏州“觅音”的最后一个夜晚。在寻觅完古琴、二胡、琵琶这些“中国之声”后,我特地住进了一家临大运河靠寒山寺的客栈。选这儿,是因为大运河和寒山寺有太多象征意味。希望在这儿,箫和笛,这中国民乐中最常见的乐器,能随风潜入夜,不再让我寻寻觅觅。
午后,熏风淡淡,幽远箫曲缓缓在耳畔吹奏,从《灞桥柳》到《清明上河图》,从《雨霖铃》到《叶落天地间》,从《梅花引》至《幽静沁人心》一曲又一曲,这美好的曲调,把我带入关于箫的世界,那个清幽的、宁静的、渺远的世界。
潮新闻客户端 见习记者 戴凯霖布鞋博物馆、竹笛展示馆、参茸博物馆……这些名字非常有趣的博物馆,都“藏”在浙江村镇街道里。它们不仅是乡村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生动展示,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乡村与城市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