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陕北乡间,悦耳的唢呐声从远方悠悠然而至,灌到每个人的耳朵眼里。瞥一眼周围的老人,微闭着双眼,仿佛徜徉在本土本色的草根民乐海洋中。睁开眼睛再看,一支虎气生生的结实后生组合的唢呐班子,正给前庄上娶媳妇哩,吹吹打打地进村了……陕北唢呐,就属于这片黄土地。
黄土文化渊源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外延广袤深邃。在陕北文化中,有一种音乐文化伴随着陕北人的一生。你听,一杆长号响彻云霄,震耳欲聋,吹出一个欢天喜地的新面貌。红边牛皮鼓排山倒海,万马奔腾,敲出动人心魄的新感受。一声铜锣地动山摇,声势宏伟,好似闷雷掠空,打出振奋人心的新气象。
□汤中敏(湖南省湘剧院)“唢呐”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无论是大型音乐盛宴,还是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唢呐的因素。唢呐的音色雄壮,感染力强;可刚可柔,可塑性强;音准难控,音质特殊。唢呐可以独奏,也可以和不同乐队融合,展现其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谈谈唢呐在不同类型乐队中发挥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洪伟。见习记者宋凯摄唢呐作为民族乐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等仪式及秧歌会中。唢呐艺术在泰安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源远流长,曲目繁多,旋律优美,高亢激昂。
说起唢呐,耳边响起的是什么曲调呢?是喜气洋洋的欢快场面,还是大气苍凉的空旷之感? 来到庆阳黄土塬,一定要去听听高亢嘹亮的陇东唢呐。庆阳唢呐在明代就有流传,距今有四百年的历史,以其嘹亮高亢的音色,唱响在陇东大地。 陇东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这项略带“土气”的乐器。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寒冬腊月,黄土高原满目苍茫。站在窑洞前的山坡上,常小川从衣服胸前夹层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崭新的哨片,含在嘴里润开一条细缝,拿起唢呐,吹起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曲调悠扬,音色饱满,他随着旋律恣意舞动,与身后的蓝天黄土融为一体。
本报记者 张一琪山沟沟村茅塘春色。 鸬鸟镇政府供图山沟沟村汤坑龙头。 鸬鸟镇政府供图莳慢小院前的古树。 梁贺云摄新四军随军被服厂遗址内实景展现。 本报记者 张一琪摄竹编手艺人正在编竹篮。 鸬鸟镇政府供图应伟堂、曹敏夫妇在其民宿中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