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江苏路街道自2018年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多措并举提高辖区垃圾分类实效,提升可回收物精细化管理水平。近期,街道紧紧围绕垃圾分类2.0版升级更新,优设施、建制度、强科技、重宣传,在“制、治、质”上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今天,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上海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上海市生态文化协会、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快递行业协会、市容环境卫生行业协会等共同发起“绿色低碳生活齐参与”倡议。
新京报讯 据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5月21日消息,今天,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上海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上海市生态文化协会、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快递行业协会、市容环境卫生行业协会等共同发起“绿色低碳生活齐参与”倡议。
今天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一周年。上海的垃圾分类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初生发展和开花结果两个阶段,一路走来,上海城投集团是亲历者更是参与者,在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中,发挥应尽的托底保障作用。
2023年6月5日,正值第50个世界环境日之时,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向记者透露,将推出“升级版”垃圾分类系列举措,包括启动徐汇区有害垃圾中转站、闵行区华漕再生资源化利用中心、静安区两网融合等新一批生活垃圾分类运营项目。
上海城投承担着上海80%生活垃圾转运处置任务。从科学规范抓紧分类中转运输,精准高效抓实分类处置,到推动完善老港“四统一”管理,助力上海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上海城投以“绣花功夫”不断提升垃圾综合治理实效,有力打开垃圾分类标准化、精细化、资源化、智能化管理的新局面。
新一批生活垃圾分类运营项目启动建设。 上海城投集团供图中新网上海6月6日电 (记者 陈静)从“要我分”到“我要分”,从“无人问津”到“人人参与”……近年来,垃圾分类“新时尚”逐渐融入到上海民众的“新日常”。
扔垃圾这件事儿,上海徐汇区宛南六村的居民深有体会。这座建于1979年的老小区,常住人口3000人左右,早期的垃圾箱房甚至无法容纳居民日常产生的垃圾量,垃圾桶只能摆在外面,一到夏天就臭味弥漫。在这住了40年的居民周玉娥说:“以前的垃圾房就是一个空壳子,没门,垃圾桶都是开放式的。
时尚是“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一样事物能否成为时尚,要看能否符合人们的审美,能否借其表达对美的爱好和欣赏。就这一点而言,垃圾分类作为“新时尚”,应有十足的吸引力,人们有了兴趣,更能促进理解和认同,进而坚持不懈。
市绿化市容局介绍,为了实现全市居住小区(村)、单位垃圾分类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优化分类投放环境,推进精品小区、可回收物惠民回收服务点和示范型中转站建设;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不低于43%,源头减量率不低于4%等垃圾分类目标,2024年垃圾分类工作将采取持续推进精品小区(村)建设,
雨水连绵,南丹东路上的天际花园小区,往返垃圾箱房的路途有些辛苦,解旻宇却乐此不疲。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尝试垃圾分类,如今上三年级的他分类了五年,热情不减:“我觉得新的垃圾箱房长得像变形金刚,很有趣!很时髦!
图说:徐汇区宛南六村这个40多年的老旧小区通过生活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居住区创建,提升了小区人居环境 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已有五年。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哪些改变?今后,垃圾分类又将向哪些目标迈进?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已经满5年。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获悉,上海全市居住小区分类达标率从《条例》实施前的15%提高到95%。今年1至5月,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62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
每周定时定点,一部写有“两网融合回收车”的专用车如约而至,家住金山区山阳镇红树林小区的陈阿姨,把收集在阳台边的快递纸盒、饮料罐和废玻璃、废织物等收拾后,送到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交售,既换了钱,又清理了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