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4年,江西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当年的殿试中,江西学子包揽了前七名,分别是状元曾棨、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第四名杨相、第五名王环、第六名王训、第七名王直。明朝时期,在朝廷里当官的江西人比比皆是。其中有18个江西人,官至宰辅之臣。
有学者曾对清代官员的出身做过粗略统计,尚书、左都御史、总督、巡抚这四个职务,进士出身的占到41%左右,不难看出在高级文官队伍中,进士占了很大的比率,但还是没有过半,这也意味着,清代有大部分文官都不是通过科举入仕的。
我们都知道人才是第一资源,近代江西落后的一大“人流”就是失去一所大学,错过一所大学。建国初期,江西有一所全国准一流大学,民国政府建立的国立中正大学,在民国期间全国排名16,赫赫有名,建国后,“中正大学”改为“国立南昌大学”,响应国家的大区建设,在50年代的大拆分中,国立南昌大学被基本肢解,大部分学科和教授被调整到了华中大区中心的武汉,如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华南大区中心的广州,如中山大学,留下来的生物系等一小部分组成现在的南昌大学,校舍则留给了现在的江西师范大学,性质由综合性大学,改变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
在看《明史•周忱传》的时候,在一句话上硬是愣了半天。周忱多年巡抚江南,任职期满,进为户部尚书。很快朝廷意识到江西人不得入户部为官,立马将其转入工部。“再以九载满,进户部尚书。寻以江西人不得官户部,乃改工部,仍巡抚。”这难道不是最官方的“地域黑”吗?
以上曾国藩与江西官场的冲突,从表面上看,似乎很难理解曾国藩为何总爱与江西官场,特别是江西官场的高层官员过不去,不惜为自己和湘军设置难题和埋下隐患,但不管是对于陈启迈和恽光宸的严厉参劾,还是对于张集馨和张敬修的查办和声明,还是对于沈葆桢的据理力争和指责,说到底还是双方在资源分配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