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攀爬134级阶梯、最高跑步速度提升至12公里/小时……近日,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自主研发的“天工”人形机器人完成重要技术升级。除了技术突破外,近期“天工”人形机器人在应用场景方面也实现了新的突破,目前已经在电力巡检等场景开启产业化应用探索。
能递话筒、能握手,还能说武汉话,近日,一款名为“天问”的人形机器人在湖北引发热议。它能做到这些,离不开一双“灵巧手”。项目负责人、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李淼介绍。“天问”机器人手能适应各种场景,在零售业和服务业应用很广,可以完成制作美食、分餐打包、道路指引、传递搬运等操作。
界面新闻见习记者 | 高菁摄影 | 范剑磊9月19日,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工博会)在上海开幕。本届工博会展览面积30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余家企业参展,涵盖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先企业。
来源:极目新闻编者按:2025年,被业内称为机器人产业化元年。无论是春晚舞台上的“流量担当”——会跳舞的机器人,还是哈尔滨亚冬会上再续冰雪奇缘的人形机器人,它们已经开始站到全球科技舞台的中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闫雯雯“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我国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曾提出如此目标。那么,机器人未来会如何参与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来?当下它们的“上岗”情况如何?
来源:新华社 ↑6月22日,观众在博览会上观看机器人写字。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正在天津举行的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多款仿生机器人、象棋机器人、咖啡机器人等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展现智能化的未来生产生活场景,吸引与会者驻足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