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黔源竹韵这个季节,一阵阳光一阵大雨,出发时是阳光明媚,不知道何时就会突然降下一阵大雨,山区提货背篓,一是为了减少竹编艺人的负担,还有就是借着提货的背篓出行一次,山区的道路比较难走,但是在这种跋涉中还是能找到一丝不同的感悟和灵感,就这一点,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23日讯(通讯员 易雨)“精湛的湘西竹编技艺和栩栩如生的竹编作品,着实令人惊艳。”近日,在参加完原创科普微视频《背篓人生——编背篓》展播活动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2023级影视编导专业学生余滢朵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23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能)“比耳,中国竹编之乡,篾匠技艺的精湛和手工文化的传承,沁润着整条酉水河畔……”23日,原创科普微视频《背篓人生——编背篓》首映会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4K放映厅举行,同时该片在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多个网络平台同步展播。
6月17日,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朝里瑶族乡羊囊村,村民在屋前编制背篓。近年来,该村活用千亩竹林优势资源,传承编织工艺,通过订单式制作、圩日上街零售等方式,每年对外售出背篓1.2万个,带动该村50余户增收致富,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来源:【重庆日报网】这几天,江津区李市镇洞塘村的街道两旁好不热闹,每天清晨几乎挨家挨户都有人坐在家门口,忙于手工编织背篓。正在编织背篓的村民。受访者供图上有耄耋老人,下有带娃宝妈,还有些是全家齐上阵…… 原来,他们是在赶制一批计划销往东南亚的手工编织背篓。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2008年,竹编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桐梓县楚米镇三座社区,当地群众通过“指尖艺术”竹编,编织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编织背篓底部。
因为残疾,胡安金学了个篾匠手艺谋生。如今这个坚守50多年的乡村老篾匠,所编织的大件竹篾器具已无人问津。从小头脑灵活的他,考虑到大件卖不脱,他就别出心裁地编织既可以用又可供观赏的小件销售。这一传统工艺的创新,胡安金编织的小背篓、小花篮、花瓶、提篓等竹篾小器具却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糖果盘、小背篓、小花篮、花瓶、提篓......走进重庆市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各式各样的编织手工品摆满屋子。胡安金用刀划篾条。李诗素摄南溪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的发源地,由于身体残疾,现年77岁的胡安金与老伴相守在南溪村6组的半坡上,靠编制篾条谋生。
新民晚报讯 (记者 唐闻宜 通讯员 黎康康)簸箕、竹篮、竹箩筐……早些年,每家每户院中都会备着几个手编竹具,这些普通的竹编农具氤氲着淳朴的乡情。岁月流逝,如今这些正逐渐变成回忆,传统竹匠、篾匠越来越少,竹制品也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