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为什么讲无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诉你,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合会终须别离,那是必然的道理,这是大原则。
南怀瑾先生在仔细研究了佛学经典后,得出的结论是:“阿”读作“a”。先生解释说:‘a’是众生第一音,当一个生命初次降临在世间,他发出的第一个音就是‘a’,这个音代表了初始、生命、向上等,这是与佛语的意义相通的;
诚然,佛学与《易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能看尽人生百态,给人以智慧。要知道佛学和《易经》并不好驾驭,学习的门槛很高,也不是人人钻研它后就能“得道”的。大师级人物南怀瑾也曾告诫年轻人,不要去深入钻研佛学与《易经》。如“精神鸦片”般的佛学。
袁焕仙先生简介袁焕仙先生(1887—1966),四川省盐亭县人,南怀瑾先生之师。先后在成都、南京成立“维摩精舍”,讲学传法,一方度化,四众共仰,门下弟子众多,南怀瑾先生为其中翘楚。袁焕仙先生著述由南怀瑾、徐剑秋等编撰、缮稿,整理为《维摩精舍丛书》;近年出版有《袁焕仙著述集》。
今天我们第一个先要讲,第八识怎么样投胎、怎么样出胎的问题了。原文的句子要记得,第八识的偈语: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这讲第八阿赖耶心识的这个部分,最后这个根根,我们拿树来比方,它像根。这个识啊,心意识,心,我们这个心念像什么?所以叫它是识。
自魏晋时期起,外来边缘化的佛学抓住当时的学术真空期,不断吸收本土文化发展壮大。儒学的驯化以及道家的虚无都尽被其吸收,又颇有眼光地抓住世人畏惧死亡的共性,创作出了前世今生以及轮回不断的理念笼络住大批信徒。
印度的气脉之学,也就是医学的根本,由肚脐以下的这一节,翻译成中文叫变化轮,又叫“脐轮”。有六十四条脉向上,与向下的心脉八条,两个雨伞一样那么盖起来。我们人都是从下部生的,这个是生命的特点。如果研究佛学,我们这个欲界的生命,多半是从下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