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声响,普通人可能觉得略为嘈杂,而对于另外一些人,却是极其珍贵的体验。近日,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下简称:南医中西医)耳鼻喉科副主任王荣华收到一面由11岁小女孩及其家人赠送的锦旗。提起这个小妹妹,王荣华的印象极为深刻。
要闻国家医保局:80余种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目录据光明网消息,在日前举办的2024年中国罕见病大会上,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初步统计,80余种罕见病用药已被纳入现行医保药品目录。国家医保局建立每年一次的动态调整机制,为罕见病用药设置单独的申报条件。
要闻国家医保局:80余种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目录据光明网消息,在日前举办的2024年中国罕见病大会上,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初步统计,80余种罕见病用药已被纳入现行医保药品目录。国家医保局建立每年一次的动态调整机制,为罕见病用药设置单独的申报条件。
北京听障姑娘贺熹蓉来厦分享成长故事,鼓励听障儿童的家长不要放弃希望。厦门日报讯(记者卫琳)昨日是第18个全国“爱耳日”。应厦门市残联邀请,一位特殊的老师来到厦门市心欣幼儿园,与听障儿童家长、市聋人协会成员分享成长经历,指导家长开展听力障碍儿童家庭康复教育。
赵蚰竹“重启听力”得益于本报的一篇报道,2021年12月10日,讯》在“成风化人”专版刊发报道《听不见的是声音,能听见的是心跳》,讲述辽阳女孩赵蚰竹在无声的世界中追逐梦想,考入厦门大学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的故事。
“这个声音好像‘电子音’,很奇妙……”日前,来自新疆的21岁大学生媛媛(化名),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进行了国家集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的首次预开机。第一次使用人工耳蜗,她就顺利完成了简单词语从听到说的全过程,成为医生口中少数“开机秒懂”的幸运儿。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生命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哪怕我的世界没有声音……1岁时被按下“静音键”,3岁时才会发第一个音,开局即“困难模式”,路途皆是坎坷。这样的“你”,选择了用坚韧抵抗年少命运的不公,用画笔描绘青春追梦的模样,一路向阳,圆梦清华。
211本科学士+211硕士+985博士在读,这是年幼失聪女孩赵蚰竹交出的成绩单。她出生在辽阳市一个普通的医生家庭,3岁多被确诊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完全失聪前在父母的辅导下学会了拼音、速算、唇语,并相后考上重点高中、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29岁的江梦南是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研究生,三年前,她刚刚获得吉林大学药学院硕士学位时,《面对面》记者董倩曾对她进行采访。时隔三年,本次采访之前,董倩通过微信语音问江梦南到了哪里。这种对一般人非常普通的交流,如果放到三年前,对江梦南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奢望。
央视网消息: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聆听,无碍沟通”。3月起,北京、天津、广东等地相继执行人工耳蜗集采中选结果,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我国听力残疾人群大约2780万,植入人工耳蜗是目前治疗耳聋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