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悦连城高标准农田里,大数据勾勒出农业现代化的“掌纹”,无人机喷洒出道道彩虹;神农种业实验室里,选育、杂交、基因编程,希望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民以食为天,在河南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粮食不仅关乎农民的生计,更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隆冬时节,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的加代温室里暖意融融,科研人员加班加点进行一个高油种质材料的转育不育系作业。“目前通过检测,这个材料含油量已达66%。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争取早日培育出高油的油菜新品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博士黄淑华表示。
在金沙县贵州新中一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种子包装加工车间,一股热火朝天的氛围扑面而来。尽管已入冬,但车间内的工人们却正忙着加工新中一玉米种子,以满足全国乃至西南市场的旺盛需求。公司总经理刘文亮表示,他们正全力以赴,确保在12月份前完成所有玉米种子的加工与销售。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思农蔬菜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云南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长楷,一直致力于推动云南农业特别是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一年来,他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作用,深入调研并积极履行代表职责,重点关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随着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种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日,由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办的“2024产学研融通创新活动”生物育种专场活动在京举办。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围绕高蛋白玉米的加工应用建言献策。前不久,严建兵团队找到了降低玉米籽粒含水量的关键基因,可以让收获期的玉米籽粒实现快速脱水,从而大幅提升机械化收获水平。
潮新闻 记者 黄彦 共享联盟·遂昌 龚隆淼 县委报道组 朱敏 通讯员 徐圣开 见习编辑 王啸日前,在遂昌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内,粮农忙着移栽秧苗,三个人一天就联合移栽了20亩。如此高效,主要得益于当地实施的行业“机器换人”和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
本报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陈晨)农业农村部近日召开全国种业企业座谈会,强调要把种业振兴摆上农业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下大力气抓好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多措并举培强育优一批高水平种业企业,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
来源:【陕西网】陕西网讯(记者 高翔 王珂珂)为推动种业创新,深化科企合作,研判种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式、新问题,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10月27日,第31届中国杨凌农高会旱区种业创新发展交流对接活动在陕西杨凌上合现代农业交流中心隆重举行。
5月6日,在陕西省农作物种子繁育加工基地项目建设现场,一罐罐玉米种子整齐摆放,有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色彩鲜艳,引人注目。“我们看到的不同颜色,其实是种子外面‘涂’了一层包衣。这层包衣能让种子避免土壤中病原菌和虫害的侵扰,下地后茁壮成长。
南海网2月19日消息(记者 汪慧)记者从2月19日举行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第19批)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进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许审批新模式入选了新一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该模式的实施对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和南繁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促进效应?
来源:经济日报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当前,智慧育种引领全球种业技术创新,应充分发挥南繁育种基地独特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南繁基地数智化改造提升。
来源:经济日报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种业振兴行动实施3年来,育种创新攻关实现重要突破,国家级制种基地供种保障能力达到75%,有效满足了农业生产用种需要,种业的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地位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