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系我国道教经典著作,全篇都在劝导世人断恶修善,被誉为古往今来中华第一善书,时至今日对于现代社会人们的为人处事,都具有十分价值的借鉴意义,亦值得每一个人去了解、阅读和学习。在前面的文章中,鄙人费了大量的笔墨去翻译、解释、论述该作所列举的罪过明细。
注解凡受人欺侮,到不堪情状处,叫做辱,善人的度量,学得来最宽宏的,故虽处不该受的辱,旁人未免不平,他看来甚是平淡,只责备自己的德薄功浅,不能感动得人,这个辱,是我应该有的,从此闭门静想,愈要积德,岂有一毫的怨恨?
注解悯是忧愁,乐是快活,凶狠的人做事,暗暗走向死路上去,善人不是空空忧他,要百计劝化他改悔,改悔了,我忧方宽,善良人做事,明明又想生路上来,善人不是空空可他,要百计鼓兴她成就,成就了,我乐更畅,宜是应该的意思,这一字直贯下十六句,今人但知有己,不知有人,坐此病痛,便看来件件不是我分应该的,所以磨灭了一生的善根。
解题——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 “太上”[1],至尊之称,盖称[2]天立教[3],示人不可玩忽之意。“感”如种植,“应”如花果。以此二字名篇,谓有感必应,亦随感随应,彰天道好还之理也。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4]。”其感应之谓乎?
谁说酒桌上只能推杯换盏,其实也有思想交流的机会。我曾经多次听过老领导在喝酒时谈过“积阴德”的问题。所谓积阴德,说白了就是暗中做好事,不求回报,就像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一样,这不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吗?谁说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中没有好东西?积阴德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