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理徐州主要战争开门见山,不说废话历史上,徐州从古至今打了400多次大仗,还不包括小的局部战争!为什么地处苏北大平原,无山可守,无关可依的徐州,战争竟如此频繁,战略竟如此重要?本文就带您详解徐州的战略位置和战役分析。第一,徐州无险可守,怎么获得如此高的军事战略位置?
1948年底,国共两军在苏北皖北大平原形成对垒态势,淮海战役即将打响。蒋介石提出的观点是“党国存亡,在此一战”,毛泽东则说“淮海一战,江南无大仗”,双方都是决战姿态,这么大规模的战役,也只有在徐州才能进行。
在14年抗战历史中,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几乎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台儿庄大捷和平型关大捷都大大提高了中国军队的士气,把小日本打的撤退几百里,但很少人知道徐州会战之后,在徐州附近有国军40个师参与了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之后还有国军20个师增援部队快速向徐州地区集结,中国军队伤亡很大,还没来得及整补,同时日军增援部队也正在赶来的路上,计划全歼在徐州附近的60余万国军,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数量番号日本一清二楚,在之前的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还有华北地区抗战,国军损失了大量的部队,徐州会战之后国军成建制的部队已经不多了,日军从空中侦查后发现徐州附近集结了国军大规模部队,让日军有了全歼这一地区国军有生力量的额想法,如果这60万训练有素的额国军被打残,那往后的战争我军将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大家都知道部队不是一天两天能训练成的,在当时日本步步紧逼下,我方必须有大量的正规军才能抵挡日军的前进,抗日战争初期,我军主要是装备次于日军,后勤也跟不上,日军的额飞机,大炮也远远多余国军,所以面对这种情况,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向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请示把徐州附近的国军撤往河南,湖北,江苏,安徽,为以后得武汉会战做准备,蒋中正刚开始不是很同意,但白崇禧,何应钦等人也建议撤退,于是蒋中正批准了这一行动,李宗仁全权指挥这一撤退。
徐州位于黄河、淮河之间,津浦路、陇海路交会处,有向四处用兵的交通条件。徐州会战爆发于1938年3月中旬,至6月中旬结束,中国军队第5战区先后投入60万人,日寇华北派遣军和华中方面军先后投入24万人,另有2个飞行团参与徐州会战。
1948年最后几个月,在中原大地上,解放军与国民党开始了一场主力兵团大会战,史称淮海战役。熟读历史的都知道,我军发动淮海战役,是因为当时济南解放,我军华东野战军无后方顾虑,为了打开局面粟裕将军建议中央发动淮海战役。
经历了淞沪会战和太原会战之后,日军在1937年末,已经控制了长江入海口,并且拿下了整个华北和半个山西,日军见形势大好,于是加大投码力度,于是准备打通北京到南京的铁路线,从华北南下,攻取陇海线和南下铁路的交汇口-徐州势在必行。
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日军来说,一旦占领了徐州,就能全面占领华东地区,其次也可以沿着陇海铁路西进由郑州直达武汉,南京失守之后,武汉是当时中国的转运基地,许多的重武器都是由武汉再转移到重庆的,可以说当时武汉要是失守,那么日军就会加速灭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