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的一个秋日,北京皇城正南门下方,声势浩大,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几个石匠蹑手蹑脚地爬了上去,小心翼翼地将“大清门”的沉重石匾拆了下来。然而,正当他们回到地面,商讨起他们的计量时,倏地,两人将那匾额翻了过来,众人却一齐对着匾额发愣,看傻了眼。
#秋日生活打卡季#有些时日没有更新新的图文了,今天头条号“橙前启后”小编把修复后的1892年时期北京城的部分老照片分享出来,取名《1892年北京城老照片高清修复连载一》供大家参阅,看看这座古老的城市在清朝末期时的春夏秋冬,也许和现如今的春夏秋冬有很大的不同,让我们拭目以待,接着往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来到巍峨的大清门下,感慨万分。作为清廷国门,它见证了太多历史,历代皇帝便是从这里迈入皇城,踏上了皇权之路。而今清帝退位,民国建立,“大清门”此名已不合时宜。孙中山下令将“大清门”改为“中华门”,谁知下属在拆除门匾后,却哭丧着脸回来,说是改不了。这是怎么回事?
以前无卫生巾,这是女性月经时用的布,可重复利用。1981年日本摄影师久保田博二拍摄西藏拉萨从1979—1984年久保田在中国的拍摄之旅长达1000多天,最终在1985年完成了当时最出色的一本记录中国的摄影画册《China》。
城池建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防御措施,在中国古代要想打下来一个地方,这个城池是绕不开的。而城墙之中开孔的部分叫做城门,是一座城池规模人口的象征,显示了一个地方和国家的气度格局,像一般的县城就只有一个门,省城和南方大城则是有“一墙三重门”的说法。
前段时间,散文作家、华南圭孙女华新民女士带着其主编的《华南圭选集:一位土木工程师跨越百年的热忱》一书,在首开书院的城市复兴讲堂进行了解读,北京史研究会孙冬虎、吴文涛等专家以及文化学者金磊作为对谈嘉宾,他们精彩的对话,给在座的听众带来一次难得的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