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月1日讯(记者 陈奥男)辞旧迎新之际,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方志辉、杨耀松从长沙出发,奔赴13000公里外的马达加斯加传授杂交水稻栽培技术。从冬季到夏季、从节假日到农忙季,方志辉一行乐此不疲,“将新年的第一株杂交水稻种植在马达加斯加。
新华社昆明4月9日电(记者杨静曾维)近日,云南省蒙自市草坝镇的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格外热闹。田埂上,农技人员在指导机械插秧的要点,群众在认真观摩学习,大家齐心冲击百亩连片亩产1200公斤目标。2017年,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正式投入使用。
福建三明市建宁县溪口镇枫源村制种基地。张丽君 摄福建三明市建宁县溪口镇枫源村制种基地。张丽君 摄福建三明市建宁县溪口镇枫源村制种基地。张丽君 摄中新网福建新闻6月15日电(张丽君)6月15日,福建三明市建宁县溪口镇枫源村,放眼望去,一幅幅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多彩画卷尽收眼底。
50多年前,在怀化市安江镇的绿色田野里,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在经过无数次实验、攻破无数次难关后,让一粒种子从这里生根发芽,飞向世界。50多年后,走进安江农校纪念园,满目葱郁的试验田,岁月留痕的旧建筑,在讲解员身旁屏息静听的游客……似乎都在诉说“稻”路犹在。
近日,达州市大竹县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机声轰鸣,人声鼎沸,忙而有序,到处一片丰收景象。大竹县水稻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万亩左右,辐射11个乡镇,年产优质种子450万公斤以上;建成高明—周家—童家集中连片万亩制种示范带,2022年,高明镇优质水稻制种园区被认定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12月30日下午,2023年三亚杂交水稻年亩产4000斤高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第三季测产,平均亩产546.7公斤。加上第一季、第二季平均亩产,三季合计年亩产达2046.5公斤,实现年亩产4000斤的目标。三亚实现杂交水稻年亩产突破4000斤,刷新了我国热带地区杂交水稻种植的新纪录。
9月15日,在云南省蒙自市,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首次引进试种的超级杂交水稻“卓两优1126”试验田开镰测产,亩产达1205.49千克,超级杂交稻小面积试验示范种植首次实现亩产1200千克目标,实验示范种植取得新成果。
贵州省岑巩县是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今年计划发展杂交水稻制种3.8万亩。目前,在岑巩县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种植大户和种业公司开始进行耕田、播种、覆膜、育苗,为今年杂交水稻制种做准备。这是4月6日在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拍摄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来源:【云南日报】9月13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坝镇富民村委会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进行测产验收。经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机构专家团队的测量计算,超级杂交水稻“卓两优1126”百亩平均亩产达1186.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静 张渺)11月25日,记者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时,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由袁隆平院士创立于1984年,目前是国内外首家从事杂交水稻研发的科硏机构。
移栽现场。(何川摄)央视网消息(记者 何川):4月24日上午10时许,在凉山州德昌县安宁河谷的几块水稻田间,20多个人排成一线,拉线、定位、插秧,动作整齐划一,脸上俨然在战场打仗一般,严肃而紧张。在地坎上,一位头戴草帽、脸色黝黑的中年男子,紧张地盯着每一兜秧苗插进水田。
马达加斯加位于非洲大陆以东、印度洋西部,是非洲第一大岛。这个非洲岛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大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优质的水稻种子和成熟的种植技术,马达加斯加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大米。不过如今,该国拥有了粮食自给自足的希望,那就是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
中新网三明8月3日电 (记者雷朝良)“三明制种历史悠久,具备优越的制种生态环境,配套设施比较完善,这为当地打造‘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福建省种子总站副站长阮妙鸿如是说。图为福建三明。
来源:【华声在线】华声在线12月2日讯(全媒体记者 雷鸿涛 通讯员 刘空军 潘莎)12月1日,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占巴塞省东孔岛,亚钾天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1500亩杂交水稻基地开始收割,喜获丰收。“东孔岛村民以前都是种植一季糯米稻,亩产仅为2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