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ethlyn“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这是读了老舍先生《茶馆》的普遍认同。文字之于影像的妙处就是它不仅允许我们发挥想象力,并且要求我们想象,这样才能看到一切,包括角色,事件,冲突,甚至是喜怒哀乐的神情变化,于是文字的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0月14日至11月9日,北京人艺受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之邀,大规模赴沪驻演。昨晚,《茶馆》首演。等看这一次的《茶馆》,我等了整整25年,正好就是梁冠华、杨立新和濮存昕,挑梁《茶馆》中的主角王利发、秦二爷和常四爷的25年。
10月14日至11月9日,北京人艺大队人马来沪驻演,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带来《茶馆》《哗变》《日出》《杜甫》和《正红旗下》五部精品力作,亮相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0月14日晚,话剧《茶馆》首先在上音歌剧院上演。
一部茶馆,半部中国话剧发展史。话剧《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一部不朽的传奇。尊重经典,就是尊重自己的历史。1958年首演《茶馆》。1992年送别第一代《茶馆》。7年磨一剑,1999年重排第二代《茶馆》。2005年《茶馆》庄重“回归”。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著作之一,后由谢添执导拍摄成剧情电影,于1982年在中国上映。该片改编自老舍先生所著同名话剧,主要以一个典型的茶馆为背景,讲述了20世纪初期至解放前夕,中国普通民众经历的苦难和生活逐步崩溃的故事。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 新年伊始,随着老舍作品《正红旗下》热闹开年,北京人艺另一部重磅作品接续而来。从2月2日起,同为老舍名作的北京人艺“镇院之宝”《茶馆》再度在首都剧场上演。这不仅让节后的演出市场再度升温,也让观众再次体会到人艺经典的舞台能量。北京人艺《茶馆》再度上演。
《茶馆》剧照。(北京人艺供图)人民网北京2月23日电 (记者尹星云)今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2月22日至3月3日,北京人艺再次上演经典大戏《茶馆》,用“镇院之宝”纪念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同时也与观众一起在经典中感受跨越时空的戏剧魅力。
为纪念1982版电影《茶馆》公映40周年、庆祝北京人艺成立70周年,8月21日晚,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在北京隆重献映《茶馆》修复版,向老舍经典、人艺经典致敬,北京人艺演员杨立新、冯远征、吴刚现身交流,向艺术家前辈致敬。
经典艺术形象一再生发其独有魅力,这是今年10月14日我观看了北京人艺的《茶馆》后的强烈感受。 作为一名观众,我对一个文艺院团长期关注,吸引力无非来自以下几点:一是其有具体鲜明的院团管理理念;二是其有经典佳作,代代相传;三是其有拿得出手的专业艺术人才队伍。
从《茶馆》里的众生百象到《天下第一楼》的百味人生,从《雷雨》里的极致爱憎到《家》的青春赞歌,从《哈姆雷特》直抵人心的叩问到《蔡文姬》里韵味悠长的《胡笳十八拍》,70年来北京人艺上演了300多部剧目,串联起一幅幅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人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