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难事,就找樊书记!”在陕西省甘泉县,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桥镇乡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是有名的“热心肠”。20多年来,他坚守在基层一线,调解群众矛盾纠纷2000多件,设身处地为乡亲们化解“烦心事”、“疑难事”、“疙瘩事”,一颗心摆正,一碗水端平,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樊公道”。
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前,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站上“代表通道”的有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延安甘泉县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他被乡亲们称为“樊公道”。从事调解工作23年,他化解大小矛盾纠纷2000多起。如何做到成功调解这么多矛盾?
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人民调解员樊九平与检察人员共促案结事了人和架起化解矛盾纠纷“连心桥”在“樊九平工作室”,樊九平(右一)与检察官向村干部了解一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产生矛盾的经过。本报讯(通讯员周润霞)“法理之外还有情理,解开‘法结’的同时,还要尽最大努力去解开他们的‘心结’。
“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真正的法治新时代。法治,在这片土地上越来越被信仰遵从。作为一名基层调解员,我对法治政府、法治中国、法治社会建设充满信心,对自己能够做好调解这项工作也更有决心。在调解道路上,我会走得更远更长。
3月11日14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举行,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接受采访。有记者提问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延安甘泉县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乡亲们都叫您“樊公道”,请问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今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樊九平,是老百姓口中的“樊公道”。他满脸的褶皱里写着从说书艺人到人民调解员的“传奇”经历,清澈的眼神里含着“一碗水端平”的智慧和一心为他人的朴素品格。是什么让一位普通农民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是怎样全身心地为普通农民服务?
工作中,我们不能‘就案说案’,而要思考案件背后的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面对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更重责任和人民群众的更高期待,我希望检察机关适应时代之变、人民之需,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持续抓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等工作,进一步利用公开听证、支持起诉、司法救助等为民办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原标题:樊九平代表——把民生实事放在心上(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记者 张丹华)“咱让‘樊公道’给评评理!要不然,这事没完!”在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村委会的调解室里,村民高小毛情绪激动。村民张松田坐在对面,眉头紧锁。
3月11日14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接受采访。中国网记者提问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延安甘泉县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乡亲们都叫您“樊公道”,请问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通”民心,“道”民意。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前,举行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全国人大代表,延安市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走上通道,讲述他如何用“五心”通百姓之心的故事。
原标题:“樊公道”巧念“调解经”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陕西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樊九平(中)在会上发言。2023年4月21日,在桥镇村“樊九平调解工作室”,樊九平(中)调处一起村民矛盾纠纷,经调解,当事人双方握手言和。
3月11日14时,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举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接受采访。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延安甘泉县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被乡亲们称为“樊公道”,他向记者们讲述了这个称呼的来历和多年来为群众开展调解服务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