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分为四个篇章,前三个篇章以大故宫的中轴线布局为线索,通过“国、家、屋”3个维度,贯穿起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家国同构的故宫历史内容围绕皇帝、皇权、皇宫等皇家文化逐一展开,突出了故宫作为皇宫在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中所承载的重要文化意义,以及故宫建筑的大气恢宏。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所以其宫廷饮食也呈现出明显的蒙古文化特色,在烹饪“羊”这一食材时就能够体现这一点。煮食与炙烤是蒙古族传统的烹羊方式,元朝政权建立后,食羊传统进入宫廷,其烹煮方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我国的御膳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自从有了皇上和宫廷,就有了御膳,主要供皇上及其妃嫔等成员享用。御膳虽然是专门为皇上、将相、官吏制作的,但提供原料的是农牧渔民,制作厨具的是工匠,上菜传菜的是宫中太监,为菜肴命名,以及起草饮食和烹饪规则的是礼宾官员。
“玉有白章,随其形刻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大可贮酒三十余石,盖金元旧物也。”在北海团城的元代巨型玉雕“渎山大玉海”的腹内,清代乾隆皇帝这样写道。据《元史》:“至元二年(1265年)十二月‘渎山大玉海’成,敕置广寒殿。玉海高二尺半,直径四尺五寸,重七千余斤,可盛酒三千余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