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院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石玉胜研究团队近期在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遥感反演估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期刊《清洁生产》。
来源:【重庆日报网】近日,在国网重庆市北供电公司输电智能运检中心,值班员正通过刚获取的卫星遥感三维模型分析排查输电通道隐患情况,并结合无人机点云、图像等历史巡查数据评估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状态,对新发现的问题建档。
今天(2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将在北京延庆开展“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40周年活动,专家学者就新时代长城保护和利用的相关话题进行交流和研讨。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其中,齐长城是最古老的一段,始建于春秋时期。
中国气象报记者林泽磊 通讯员冉建新报道12月21日,青岛市气象局组织召开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高分辨率极轨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及其相关服务项目验收会。该项目所建高分辨率极轨卫星遥感监测系统运行稳定,卫星产品接收及时、数据存储可靠,可以业务运行并应用于气象预报、气象服务业务。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大小新闻客户端12月20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杨春娜 通讯员 孙银辉 摄影报道)卫星遥感监测具有实时、快速、宏观、准确的优势,可快速获取地表资源覆盖信息。2022年,黄渤海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自然资源监管方面,广泛运用卫星遥感影像,取得良好效果。
作为能够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技术,卫星遥感能够对地球表面进行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观测,获取大量地理信息,为灾害应对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支持,在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手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2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院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石玉胜研究团队在碳排放遥感监测方面获进展:团队针对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遥感反演估算进行研究,估计的具体排放值可用于优化排放清单,监测识别偷排
跨越山水,了解湿地全貌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与人类福祉”。2024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图片来自网络)湿地对人类生存意义重大,湿地的形态“七十二变”,时而像草,时而像水,时而犹如平地,这独特的生态特征使人们难以接近,更遑论深入了解。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记者刘雅萱)天气预报可以精确到小时,搭建的违规建筑“无处遁形”,耕地生态环境变化“秒知”,这些悄悄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有关部门如何做到“知根知底”?这一切,都源于万里之外的遥感卫星。遥感卫星是指利用遥感科技和遥感设备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的卫星。
这是一篇发表在“前沿”上的一篇专业文章,由来自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空间信息专家联合撰写,文中指出在卫星遥感产业繁荣发展的当下,在大气与碳监测领域依然面临着时空覆盖范围与分辨率、数据处理和反演算法、协同观测等多方面的重大挑战,围绕这些问题提出了若干切实建议,并对卫星遥感、大气监测的未来基于当前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
全国检察机关对口援助工作先进人物特别报道雪域高原办案用上卫星遥感技术——记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电子证据二处处长刘海江▶40多天的时间里,刘海江克服高原反应,走遍所有市级检察院及部分县级院,进机房、查线路、看机器,摸清了西藏检察技术的现实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