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以“名学”为阐发先秦诸子学派哲学学说的主线,奠立了“名学”的问题论域与框架结构,申明了儒家的苏格拉底传统。深刻反思胡适“名学”说的得失,有益于更加合理地推进构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进程。
他们分别引领的儒道两派,已各领风骚数千年,显然,其影响还将持续下去,这一点不会有人反对,但是历史上“孔老”一词非常流行,而“老孔”却非常少见,如方勇先生在《六论新子学》中论述的那样,这就造成了现有哲学史、思想史叙事中“孔先老后”“孔主老辅”的格局,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与《汉书·艺文志》将儒家设定为百家之首,与后世孔子成为“素王”、成为“万世师表”,而老子隐居后台的历史事实有很大关系。
作者:冯鹏(河南大学哲学互鉴与中国话语建构研究中心研究员)在现存古代典籍中,“诸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其所表示之意义,约有两端:一指周代封建制度下的众子爵之贵族,见《地官·大司徒》与《秋官·大行人》;二指周代“掌国子之倅”的职官,见《夏官·叙官》《诸子》二篇。
中西传统文明都关切自然、政制等永恒性议题,对于宇宙自然、政治自然与人的自然本性皆有相通的深邃理解。“自然”涉及宇宙本原、政治秩序、人伦秩序等诸多问题,“政制”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设计,政制与礼法、技艺有何关联,这些问题都隐含着对文明与价值理念的复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