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昌吉市以“创新合作共享 打造丝绸之路种业之都”为主题举办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金融、保险、科研、院所等200余家相关单位受邀参加活动,共谋“种都”发展大计。图:昌吉市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
已满10岁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延续着古丝路的荣光,也浇筑了一条凝聚现代智慧的创新之路。科技创新不仅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起引领和支撑作用,为共建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惠及民生福祉,还为共建国家青年提供了绽放青春光彩的人生舞台,塑造了人们对世界的新认知新想象。
来源:【绿色中国】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耿国彪翻开中国地图,一条细长的黄色沙线,从东部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出发,向西经河西走廊,直抵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横贯东西上千公里的狭长区域,是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欧亚大陆桥的咽喉通道,涉及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4个省区。
从倡议到实践,从设计图到施工图,从线条勾勒的“大写意”,到气韵生动的“工笔画”……5年奋发,“丝绸之路周”这颗梦想的种子,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
风吹麦浪起,当一粒粒小种子在广袤的田野上演绎出遍地金黄,丰收的喜悦、生命的延续、未来的希望,种种美好层层叠叠铺陈开来。粮安天下,种子为基。一粒种子,关系农民一年的收成,连着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当下,“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肉案子”有哪些新变化?品种培育有哪些新进展?
中国人的年夜饭餐桌上,很多植物是从外国来的,比如玉米、番茄、胡椒、西兰花、开心果…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基于考古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证据,整合了陆上丝绸之路207种作物的传播路线,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论。
中新社喀什9月1日电 题:意大利七旬旅者徒步古丝绸之路 向世界分享真实见闻中新社记者 应妮74岁的意大利女旅行者维恩娜·卡马罗塔于8月29日经由伊尔克什坦口岸从吉尔吉斯斯坦入境中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开启了在中国境内的“古丝绸之路”之旅。
来源:人民日报有“金张掖”之誉的甘肃省张掖市,今天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蔬菜花卉外繁制种基地,这一贡献让新时代河西走廊增添了一张“农业走廊”的新名片。河西走廊和农作物“种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民日报记者 董洪亮 王锦涛 戴林峰《人民日报》(2024年05月02日 第 03 版)有“金张掖”之誉的甘肃省张掖市,今天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蔬菜花卉外繁制种基地,这一贡献让新时代河西走廊增添了一张“农业走廊”的新名片。
来源:【农民日报】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美食,作为文明融合的重要见证它突破语言、地域、文化推动陌生的人们彼此了解从丝绸之路伊始美食就是各国民间交往的重要纽带如今,“舌尖上的‘一带一路’”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华红、瑞阳、瑞
来源:人民日报 有“金张掖”之誉的甘肃省张掖市,今天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蔬菜花卉外繁制种基地,这一贡献让新时代河西走廊增添了一张“农业走廊”的新名片。 河西走廊和农作物“种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在以前,玉米、大米、小麦其实都属于贵族粮食,家家必种的平民粮食是另外6种,你知道分别是什么吗?糜子全产业链年产值达4.7亿元,府谷—— “一粒糜”带富“一方人”-吴杰 胡少鹏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10月23日 17:14。
新闻编排(电视):2023年5月18日《中国-中亚峰会特别报道》2023年5月18日《中国-中亚峰会特别报道》文字稿【导语】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正在为您现场直播的“中国—中亚峰会”特别报道,欢迎大家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