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红军的队伍被大渡河汹涌的浪涛阻隔在安顺场,蒋介石放出狂言“要让朱毛做石达开第二”。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彝族头人率领三百族人连夜砍树搭桥,更与红军将领刘伯承举杯共饮鸡血酒。这位不惜与国民党决裂的彝族英雄是谁?他为何甘冒灭族之险相助红军?
6月2日,记者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彝海湖畔,寻觅一段近90年前的民族团结佳话。1935年5月,红军长征途经凉山彝族地区,红军北上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在彝海歃血为盟,举行了彝海结盟仪式,红军得以顺利通过彝族地区。
1935年5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四川西昌市礼州镇,在这里住了6天。5月21日,中革军委在礼州土官庄边家祠堂内召开了著名的礼州会议,确定了通过彝区和强渡大渡河的军事战略,作出了泸沽分兵的军事部署,并首次正式提出“长征”一词。
1935年5月19日,大凉山腹地升腾着诡异的白雾。刘伯承放下望远镜,发现侦察连失踪士兵的绑腿带正挂在漆树枝头,染血的布条下压着片银质山神面具。"这是果基支的标记。"通司老阿普的烟斗在发抖,"他们祖辈被清军用烙铁烫掉'天菩萨',最恨汉人碰头顶。
《长征》一书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述:“此时的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看到了那本记载着石达开如何在安顺场覆灭的《庸庵文续编》1,在蒋介石看来,这完完全全就是一条死路,毛泽东深谙历史之道,如何会走上石达开曾经走过的路呢?”。
20世纪30年代冕宁北部彝族居住区处于奴隶社会,实行家支统治,由于国民党施行“以夷治夷”的政策,造成了民族矛盾异常尖锐,1935年5月22日,中央红军先遣队到达彝海附近时,被彝族武装包围,无法前进,红军坚持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决不打枪,通过翻译向彝人喊话,做宣传解释工作。
6月2日,记者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彝海湖畔,寻觅一段近90年前的民族团结佳话。1935年5月,红军长征途经凉山彝族地区,红军北上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果基约达在彝海歃血为盟,举行了彝海结盟仪式,红军得以顺利通过彝族地区。
走进彝海结盟地 红色诗篇代代传作者: 宋歌 2023年11月15日,笔者带着《红色诗篇》一书,千里跋涉、几经转辗、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 冕宁县彝海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凉山彝区时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所在地一彝海结盟遗址。彝海结盟遗址位于冕宁县城47公里处的彝海镇彝海村。
来源:【天府融媒】红色冕宁,钟灵毓秀。2023年,冕宁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4亿元、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全县以县域为中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和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绘就乡村“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