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记者走进“文房四宝之乡”宣城,把镜头对准笔墨纸砚传统产业,看非遗传承人们如何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赓续中华文脉,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笔 “尖圆齐健”出神韵7月2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佘征军在安徽省非遗传习基地展示宣笔制作技艺。
央广网宣城6月8日消息(记者赵家慧)“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文房四宝是互相关联的整体,作为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是文人墨客的立身之本。千百年来,笔、墨、纸、砚不仅是文人书房所必备,更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构成了宣城文化的一缕“魂”。
在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西南角有一座龙潭山,这里草木丰茂,雨水充足,孕育了温润纯洁的宣砚石,也见证了宣砚跌宕起伏的命运历程。在龙潭山的砚石切割车间,随着一阵阵“呲呲”声,大型砚石被锋利的切割机切成一块块砚台的雏形。“‘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近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了《关于继续授予安徽省宣城市“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宣城”称号的通知》的批复,我市再次荣膺“中国文房四宝之城”称号!这也是全国唯一“中国文房四宝之城”。 据悉,泾县是“中国宣纸之乡”和“中国宣笔之乡”,绩溪县是“中国徽墨之乡”, 旌德县是“中国宣砚之乡”。
在安徽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的展示厅,两位从技二十多年的老工人抬起用竹木制成的纸帘左一下右一下入浸到纸浆池中,然后快速抬起摇晃一下,一层薄薄的浆液就均匀地停留在了纸帘上,每一张宣纸的重量都要按照标准要求控制…
古人相信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灵性与勤勉缺一不可,所谓“手握灵珠常奋笔”,名士雅集间的羽觞佳酿,催发了锦绣文章,文人书房中的笔、墨、纸、砚,渲染着画境诗意。美酒启发了文人的灵感,而文房四宝实现了文人的创作,它们共同承载着千古文人的翰墨精魂,与旷世名作相伴相生。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娴熟地进行捞纸工序。洪敬谱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诗中的敬亭山就在安徽省宣城市,这里拥有笔、墨、纸、砚,是公认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在“文房四宝”中,名气最大的要数宣纸。它是中国古代最优质的书写载体,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原标题:直播徽墨制作、打卡宣纸博物馆、开展宣纸文化研学之旅……通过深入挖掘文房四宝文化内涵,拓展产业功能和应用领域(引题)文房四宝“新玩法”(主题)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华 通讯员 施院生阅读提示随着时代的变迁,墨块几欲被时代抛弃,传统的线下经营方式更是让墨厂举步维艰。
宣城市是安徽省成立最晚的地级市,地处江南,雨水充沛,农业发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与芜湖、安庆、铜陵等皖南城市相比,宣城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但是近年来宣城下辖的宁国、广德等县域工业增长迅猛,宣城的工业主要包括以下五大产业:一是汽车零部件产业。
中华辽阔的土地和多元的文化孕育了无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如同历史的瑰宝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东东前些日子发起非遗留言互动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回应大家纷纷做起了家乡的非遗“推荐官”留言区已经被大家刷屏啦~留言区前排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