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在学校或职场与他人打过交道的人都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不少人对自己的认知偏离了客观事实。在《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从认知偏差到自我洞察》一书中,邓宁全面总结了关于自我认知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为何我们在个人能力和品性两个方面会倾向于形成认知偏差,并揭示了避免这些认知偏差的途径。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从认知偏差到自我洞察》 大卫·邓宁 著 刘嘉欢 译 中译出版社。该效应关注的是人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个结论是:在某项任务中表现差劲的参与者更倾向于过高评估自己的表现——通俗地说就是“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作者 | 帆书 · 六月安夏主播 | 帆书 · 楚翘帆书君说:看过一则啼笑皆非的故事:一只小鸟整日在天上飞,接受雨水的洗礼。久而久之,它便觉得水从天上来。有天,它看到老鼠在地上打洞,疑惑不已:“你这是要干什么?”老鼠答道:“我在挖井,地下有水”。
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在经历消沉和重新定位之后,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较为准确的认识。一个心理学现象:“达克效应”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越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和脑残争论。因为,有科学研究证明,脑残是真的意识不到自己是脑残。
本周新书《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学习樊登博士的4个语言逻辑,开场即焦点,抓住耳朵,抓住人心。2 听到这个书名,你会觉得这是一本吐槽别人的书,但是我要提醒大家,这个“无知的人”指的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陷入这种越无知越自信的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