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夫人这首《述国亡诗》曾被黄维拿来嘲讽宋希濂,宋希濂念到“十四万人”才发觉自己上了黄维的当:“这正好是两个巧合,第一个,我在西南带领的部队,番号就是第十四兵团;第二个,十四兵团在组建的时候,正好是十四万人。”
1904年2月28日,江西省贵溪盛源乡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这一天对于黄家人来说是无比喜悦的,这意味着家里又多了一个男丁,但这份喜悦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久,因为多一个人意味着多一张嘴吃饭,然而黄维的家里是出了名的贫穷。
动动手指,点个关注,幸福生活不请自来!,他出生贫寒,却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渴望,他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成为备受瞩目的黄埔一期生,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黄埔军校汇聚了众多热血青年,他们满怀报国之志,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黄维也不例外,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理论,刻苦训练,展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
在毛主席一生的著作之中涉及到的人物一共有305人,提到黄维144次,可见主席对他的印象之深。不仅在家乡的学校里面积极宣传共产主义,后来即使报考黄埔军校,还是共产党人方志敏安排,找到中共江西地下省委负责人赵醒依,由他做为介绍人进入黄埔军校一期,和陈赓等成为同班同学。
1983年9月的一天清晨,政协干部王春景来到办公室不久,黄维来找他,交谈后得知,黄维这是来询问他能不能落实刚出台的房产政策的。不久前,有关部门出台政策,要求处理好“解放初期国民党军政人员出走弃留的代管房产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江西省贵溪市有一个叫做盛源村的村子,人口密集且众多。盛源村的村口立着一块石碑,刻着:抗日名将黄维故里,盛源村欢迎您。没错,这里就是国民党中将、12兵团司令黄维的故乡。小时候看电影《大决战》,对黄维印象深刻,被人说“榆木脑袋”。
1948年11月6日,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发起淮海战役,战役三个阶段,分别打掉了黄伯韬兵团、黄维兵团以及杜聿明集团,标志着国民党精锐彻底被歼灭,长江以北再也没有大的战事,而长江以南的国民党军,也大多数都是新招募的部队,战斗力并不是很强,随着渡江战役以后,各大野战军陆续南下,开始了打扫战场。
在国民党第十八军的历任军长中,彭善恐怕是知名度最低的一个,甚至好多人压根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实际上,黄埔一期出身的彭善,曾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成员,其资历比当过十八军军长的方天、罗广文都要高,更别说最后两任军长胡琏和杨伯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