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水汤汤(shāng),行人彭彭。”这是《诗经》中对山东境内唯一的西流河、大汶口文化发祥地大汶河的描述,2000多年前的盛景,都记录在了一座明代古石桥上。泰山南麓大汶口镇的汶水之上,有一座450余年的古代石桥,是大汶河上现存的唯一的古石桥。
大众网记者 赵伟 兰帅 通讯员 杨鹏 泰安报道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出自先秦《诗经·国风·齐风》的《载驱》,描绘了汶水滔滔不绝,行人如织的景象。经过一轮强降雨,泰安汶河水位暴涨,7月20日,洪峰流经大汶口,汹涌的河水没过大汶口古石桥,“水漫明石桥”场景再现。
【来源:齐鲁网】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1日讯初冬时节, 宁阳县磁窑镇大汶河畔明石桥附近,一幅令人陶醉的美景徐徐展开。汶水悠悠流淌,橘红色的晚霞如锦缎般铺满河面,给大汶河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外衣。列车呼啸着驶过铁路桥,公路桥上车水马龙。古老的明石桥见证岁月变迁。
01/王台大桥我把溯流而上的第一站定在了北桥。沿大汶河溯流而上是我想了很久却迟迟未能兑现的愿望。这个愿望应该源于我的少年时代。那时我在东平三中读高中,出三中校门往南走大约三四百米就是大汶河——当地人称大清河。当时的报纸上正大力宣扬几位长江黄河漂流探源的英雄。
端午的正午阳光下,我行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6000多年前,先民就生活在这片热土。今人称之为远古的老家。大汶河流经这片土地,不知已经多少年,浩浩汤汤,或急湍流瀑,或细流涓涓。走过那明朝修建而今依旧使用的古石桥,巨大的锔钉把巨长的石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人恍惚听到彼时的车马喧嚣。
有人说,这是一座涵养深厚的城市,雄踞齐鲁文化带核心地段,大汶口文化熠熠生辉,封禅文化庄重威严,运河文化韵味悠长。也有人说,这是一座风姿绰约的城市,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兼而有之,巍巍岱岳拔地通天,涓涓汶河飞鸟蹁跹,“八百里水泊”斑斓如画。
鲁网11月23日讯 为扎实开展劳动教育,丰富学生实践课程,11月份,泰山学院附属中学开展劳动研学实践活动。学校与资源单位共同开发“选课走班”耕读科创研学劳动实践课程,分不同模块项目开展集体性研究学习和基地场所实践体验。
简介: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龙文化的韵味和魅力处处呈现。明石桥上的龙首威严庄重,诉说岁月沧桑。非遗大汶口花边技艺中,龙图案跃然眼前,雅致飘逸。大汶河边的舞龙与秧歌交织,灵动欢腾,展现出龙的力量与美。艺术家通过书法和绘画,展现龙的苍劲和古朴。
大众网记者 吕雯雯 泰安报道2024年就要接近尾声,这一年有许多不期而遇的瞬间,回想起来,令人心头一暖。藏匿于城市喧嚣之下的凡人微光熠熠生辉,犹如涓涓细流漫入心田,让我们感受到泰安这座城市的温情与力量。天冷人心暖 交警化身“推车侠”致敬风雪中的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