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优秀书法非常多,但是受制于有限的保存及传播条件,很多优秀的书法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所能见到的碑帖仅仅是冰山一角,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清代一道士无意间发现的一座石窟,里面珍藏的上万件书法墨迹,无疑让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了解和学习古人的书法资料。
我们学习书法,总要经历一个最初阶段,这一时期以临摹为主,充分体会、领悟名家笔法,把它们化为己用,这样才能打好基础,为下一步自由创造做好准备。市面上流行的临摹范本,无外乎碑帖两种,如《九成宫碑》《多宝塔碑》《玄秘塔碑》是碑刻,《兰亭序》《自书告身帖》《祭侄文稿》是墨帖。
作者:陈振熙(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博士生)唐朝的书法艺术成就几乎可与魏晋时期相媲美,且与魏晋主要依托“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一枝独秀、独领风骚的局面不同,唐朝涌现出数量众多的书法大家和风格各异的书法佳作,创造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世景象。为什么唐朝的书法会取得如此的成就?
唐代书法成就体现在两点:其一是对于碑帖的融合,把魏晋书风和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成果进行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有效整合,使书法特别是楷书达到了空前的艺术高度;其二是群星荟萃,各显神通,从虞世南、欧阳询到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草书方面,从张旭到怀素,行书方面的李邕等等,书法家数量也
楷书在汉代末年从隶书中蜕变,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不断演变发展,南北书风逐渐自然融合,渐趋中和。至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唐太宗李世民又喜好书法,直仿北周以书育人,设国子监六学,书学居其一,设置书学博士主持书学。
魏晋时期钟繇对拙朴繁杂的篆书跟隶书,进行简化改造,虽然结字上还保留着扁平浑重之态,但笔画间加入了章草的流动连贯行,字体变的简洁生动、朴实古雅,形成最早的楷书,之后发展成“魏碑”峻利挺拔、斩钉截铁的气势,并随着王羲之俊美秀逸书风的弘扬,魏碑跟南帖逐渐融合。
唐楷难就难在法度严谨写到了后人无法超越地步这是无可争辩事实,就好比孔子儒家和老子道家思想是后人无法再能提升只能去遵守规则,万物都是有定律的。就好比地球必须绕着太阳转才能生存,要不然一切万物就只能走向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