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5日报道,在国际圆周率日(3月14日),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计算机存储公司Solidigm发布声明称,该公司已将圆周率Pi(π)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5万亿位,打破此前100万亿位的世界纪录。
3.1415926……还记得你上学时辛苦背过的这串数字码?今天(3月14日)是圆周率日,称为“π节”,也是国际数学日。#3月14日是圆周率日#、#今天数学浓度太高了#等多个话题在微博引起了热烈讨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也是一个无理数,指的是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π是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数,相信大家都知道圆周率的含义,但是大家知道圆周率的值是如何求出的吗?古人在很久以前便意识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并且对这个值进行了粗略的测量,测量方法是直接对圆的周长与直径分别测量之后作比。
圆周率最早被人类发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当时在古巴比伦,有人刻下了一块石匾,石匾清楚记载了圆周率等于3.125,而在同一时期,莱因德数学纸草书也记录了,圆周率等于16/9的平方,约等于3.1605。
公元前1650年左右,世界上最古老的数学著作之一、古埃及数学著作《莱因德纸草书》﹝Rhind Papyrus﹞是的埃及数学著作,记录了圆的面积是直径的九分之八的平方,即相当于圆周率π= 3.16049…
3月14日本是一个寻常的日子却因与一个符号结缘而变得有趣起来在201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天定为国际数学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π日”不管圆有多大它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一个固定的数这个数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圆周率的存在对圆周率的研究甚至可以追
周田术、圆田术都是计算圆形田地面积的方法。“有睘(圜)将来,直(置)十六与五侍之。”睡虎地汉简中列举的这道算题显示,周长和直径之比为 16:5,即圆周率为 3.2。证明秦汉之际已有人认识到比3更精确的圆周率,非常接近如今我们学习到的3.
约1500年前,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π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如今,π已算到62.8万亿位。π的计算,蕴藏着数字世界的无穷之美,也应和着人类探索科学奥秘的永无止境。今天让我们跟着祖冲之一起,走近中国创新前线,从数字的“尽精微”与“致广大”中感受中国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