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马毅接连发声,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不尊重人才”“不再会与其有任何瓜葛”, 甚至“奉劝国内优秀的学子,选择心仪的大学的时候,也引以为鉴”。究其原因,是因为其所带博士生盲审挂了而惨遭清退,无法拿到博士学位,而且没有机会延毕和二次答辩了。
五月是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送外盲审的季节,甚至有的同学已经收到了盲审结果。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就来谈谈毕业论文盲审制度,其中看似公平,但有时候真的很扯淡,被无端差评没处说理,被有意放水也没人管理,论文质量到底提升了多少更是盲人摸象,甚至还带来了更多的矛盾和冲突。
据报道,日前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在署名文章《“恶意评审”如何评价和运用?基于武汉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评审意见的分析》中表示,“本人指导的一篇博士论文,遭遇了恶意评审。”文中不无激愤地写道:“一个充满敌意、极其不负责任、毫无学理依据的恶意评审,却要了断一个优秀青年学者的学术生命。
论文质量虽然是客观的,但在学术评价的过程中,评审人的学术背景、偏好、旨趣、立场都可能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图/IC photo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在微信公众号署名文章《“恶意评审”如何评价和运用?
当评审人收到博士论文评审邀请时,往往会看到一份“评阅评分表”,表中会列举七八项指标,比如选题意义、文献综述、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科研能力、学术规范、写作规范等,一级指标下还有若干类似二级指标的要素描述。
近日,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一篇题为《“恶意评审”如何评价和运用?基于武汉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评审意见的分析》的文章引发学界和社会舆论对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匿名评审制度)的关注。在这篇文章中,吕德文表示,“本人指导的一篇博士论文,遭遇了恶意评审。
因篇幅限制,注释从略,引用请以刊物原文为准。然而,不能排除存在有失客观、公正、科学的评审失当行为。鉴于学位论文评审权是一种鉴定和判断性质权力,具有自由裁量性,其与学生学位、指导教师和学位授予单位存在重要利害关系,故有对学位论文评议失当行为加以规制的必要。
前不久,一篇题为《“恶意评审”如何评价和运用?基于武汉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评审意见的分析》的文章引发热议。该文作者、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指出其指导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遭遇一位匿名评审专家“恶意评审”,使其面临无法按期毕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