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老知青们在表演歌舞《理想的诗篇,青春的梦》。当日,一台表现杭州赴宁夏知青心路历程的大型组歌“情系宁夏川”,在银川宁夏大剧院上演。这台“情系宁夏川”组歌的创作和参演人员,全部是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浙江杭州赴宁知青。
“19世纪60年代,很多知青来到宁支援建设银川,奚凤英也是其中一员。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她认识了王广友。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两人断了联系,时隔多年,远在安徽的她想通过媒体寻找老朋友,并回到第三故乡银川看看。
上世纪60年代杭州支宁知青在田间劳作学习50年前,青丝红颜放下书包,告别亲人,以风华正茂的年龄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奔赴黄河岸边的宁夏。50年后,鹤发苍颜坚持寻梦,四年编演,《情系宁夏川》在西子湖畔上演着他们的追梦心路及与宁夏悠长情谊。
“再续前缘”央广网银川3月23日消息(记者许新霞 实习生穆苗苗 张兆福)“少小结同窗,漂泊各一方,难能西北旅,相减鬓飞霜……”上世纪60年代,1011名风华正茂的初高中毕业的杭州知青来到宁夏插队,落户在宁夏永宁县杨和、胜利、增岗、李俊4个公社27个生产大队88个生产小队。
3月17日中午,记者拨通吴宣文的电话时,电话那端传来了阵阵歌舞排练声。这个曾任永宁县委书记的杭州老知青兴奋不已:“杭州知青艺术团马上就要到宁夏演出了,这些天大家都忙着认真排练,中午都不愿休息。”“这台‘情系宁夏川’组歌的创作和参演人员,全都是曾经的杭州赴宁知青。
文/刘虎山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先后有六千名北京、天津、银川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贺兰山下的宁夏农业建设第十三师,开始了建设边疆、发展生产的军垦生活。光荣的军垦战士1965年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宁夏农业建设第十三师成立(后改编为农业建设第五师),下辖五个团。
在机耕连的日子。周志淳(前排右一)在文艺创作学习班的留影。1976年,周志淳(右)在农场政治处。69岁的周志淳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北京的文化圈,他为人所知的身份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至钓鱼台国宾馆、下至市井胡同都在他的相机中留下过痕迹。
来源:【宁夏日报】我们对于档案的最初记忆,是课堂里老师那句“你们所做的一切,都会记录在档案里伴随你们一生。”而当记忆出现模糊,档案自会“发声”。在银川市档案馆查询大厅,对于群众记不清关键信息的情况,工作人员通过档案数据库反复筛查和比对,将所需档案调出,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殷起家 我叫殷起家,1951年8月3日出生在宁夏省中宁 县鸣沙乡,1958年跟随继父来到灵武农场。1969年秋,三站领导通知我们 8名青年职工到机耕队当学徒,为机 耕队增添有文化的新鲜血液,我和宋桂芳被分配到东方红 54二号机组,这是一台匈牙利 413 底盘,装上 54 东方红发动机的组装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