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对话,大家是否也和小编的感觉一样:被泼了一桶刺骨的冷水,感到透心的凉意?或者说,仿佛被呵呵了一脸......人常言,聊天止于呵呵,而比呵呵更具有即视感和杀伤力的,恐怕莫过于微信表情中的「微笑」。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极目新闻3月4日讯(记者赵德龙)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网上交流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微信拥有数量庞大的各年龄段用户群体,其设计的表情,在交流过程中,往往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然而对于同一个网络表情,因人不同和语境不同,发送给对方之后也会“各有理解”。
现在这个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时代,网络交流已是常态,而仅仅只用文字交流又会显得语气平淡冷漠,这时候就需要添加些表情作为修饰,使得可以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而不同的人又对表情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往往会造成对他人意思的误解。这些情况往往发生在有着年龄差距的人群身上。
人们总把抑郁与“悲伤”“痛苦”“绝望”挂钩,那么,一个总是微笑的人,有没有可能抑郁?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情况在临床被称作“微笑抑郁症”,又称“微笑面具综合症”,属于隐匿性抑郁症。心理学家分析,职场精英等“成功人士”很容易成为微笑型抑郁的潜在人群,内向者、完美主义者尤甚。
但在纷繁的生活压力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中,越来越多人丢失了向人微笑、传递友善的能力。不过,作为一名拥有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高效康复17年临床经验的精神心理医生,因长期的职业经验使然,我一看到“微笑”二字就有了条件反射:生活中有两种“微笑”很可能是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征兆,我们一定要加强识别。
近日,一场因微笑表情而导致的职场官司,引发关注。据报道,原本在上海一家教培机构工作的小刘,被公司开除,理由是小刘在有客户在内的公司群里,言语粗鲁,辱骂同事,严重损害公司形象。小刘解释说,自己会有这些言语,是因为在微信群里,同事先给她发了一个“死亡微笑”的表情嘲讽她。
西班牙《趣味》月刊网站近日刊发一篇文章,题为《什么是微笑抑郁症?》,作者是巴勃罗·库维·德尔阿莫。文章摘编如下:新冠病毒大流行导致了精神疾病患病率显著增加。面对充满变数的未来,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以及缺乏更积极的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引发了各种问题,尤其是焦虑症和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