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4月24日电 题:云茶飘香——从茶博会看云南茶产业新动能新华社记者林碧锋 作为茶叶生产大省,云南把茶产业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一张重要名片。近日在昆明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上,普洱茶、红茶、绿茶等各类产品琳琅满目,八方来客共品茶香。
11月19日上午,由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瑶族研究会与底圩乡联合举办的广南县瑶族盘王节暨首届“底圩茶”文化节在茶乡底圩开幕。当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兄弟民族和瑶族同胞共同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为国内外游客奉上了瑶山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
茶农在领取资金补助2月29日,广南县底圩乡向8个村委会9个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低产茶园发放物资补助482.5万元,补助面积18600亩,涉及茶农1750 户,其发放方式按每户完成低产改造面积领取肥料每亩1包、现金、190元。
文山竹筒茶的汤金黄明亮饮茶,以茶水待客,是壮家人的习俗。一有客人来到壮族家中,茶是一种接待宾客必需的饮料。在壮家制作的茶叶中,有一种茶叶很有特色,相当名贵,而且味道别具一格,这就是久负盛名的广南底圩的竹筒茶“姑娘茶”。竹筒姑娘茶是采用广南县特有的地方品种底圩大白毫原料加工而成。
一、上山伐竹优质的竹筒茶采用的竹筒全部是由香竹和甜竹制作,并坚持最古老而耗时的传统工艺制作。二、传统工艺坚持了古老而耗时传统工艺。绝大多数竹筒茶都是将毛茶蒸软后压到竹筒里再烘干,快速高效;而优质的竹筒茶,先将毛茶压到竹筒里,慢慢烤火,边烤边压,效率低,但能将竹香、茶香完美融合。
葫芦丝的背景音乐,训练有素的三位小仆哨有条不紊地为游客做着傣族茶艺表演,曼妙的身姿和馥郁的香茗,让游客陶醉其中。傣族竹筒茶,是傣族人民世代相袭的一道待客的传统茶饮。其配料有采自千年古茶园原生态的晒青毛茶或新鲜茶叶、蜂蜜以及甘甜清澈的纯天然山泉水。
竹筒茶,源于清朝,已走过两百年的浮光掠影,历史上以云南勐海县那卡拉祜儿女所做竹筒茶最为闻名遐迩,他们将竹筒茶称为“腊朵”,意喻平安吉祥。竹筒茶以竹筒为器,盛真正古树茶。精选一年生野生甜香竹,截取粗细大小适中的节段,五六米高甜香竹,能用不过五六节而已。
一、云南的女儿茶: 在云南茶区,勤劳的各族妇女自古至今都是茶叶生产劳作的主力军,她们常常迎朝露、顶烈日、冒风雨、踏夕阳,早出晚归,采茶制茶。茶叶融入了她们的情感,茶叶寄托了她们的希 望,她们采制的茶叶也常常被称为“女儿茶”。
第十名:碧毫茶属性:绿茶产地: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入选理由:“云南省优质名茶”万兴碧毫茶产自于云南万兴,万兴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拥有悠久的种植、制茶历史,产出的茶叶品质好。其茶外形紧卷优美,色泽绿润,银毫显露,香气鲜爽,滋味鲜纯,汤色翠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亮。属罕见极品茶。
(配本社同题文字稿)4月20日,来自云南广南县的工作人员在第十六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上展示“竹筒茶”。 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4月19日,参观者在第十六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上选购产品。
近年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生态治理与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拓宽绿水青山转化路径,生态宜居成为振兴发展的硬气底牌和金字招牌。
2023年中秋国庆假日期间,广南县积极推出文旅惠民各项举措,做好中秋、国庆特色市场供给、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金秋十月,家国同庆,花好月圆,情系世外桃源广南”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畅享文山·世外桃源”,据统计,中秋、国庆假期,广南县共接待游客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