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底,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盲审有了初步消息,情况不大乐观。但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一下子冷到了冰窟里:他们不知道,延迟一年,对于我这样一个拖家带口,一边读书一边还要赚钱来养家的人来说,是如何之艰难!
美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无博士论文的校外盲审程序。那么,它们如何保障博士论文的学术质量?如发现问题,又如何处理?撰文 | 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在本专栏往期文章中,我提到了国外高校的博士论文审查情况。那么,欧美大学中是否也有博士论文的校外盲审机制?
摘要中青评论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关键在健全导师制,激发导师的教育与学术荣誉意识。据澎湃新闻报道,最近,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王战军教授在《中国科学报》上发文《博士生论文答辩亟待破除盲审“桎梏”》,建议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盲审,释放创新潜力。
文 | 李旖旎 王战军刚刚,又送别了一个毕业季,而博士生能否顺利获得学位,仍旧取决于学位论文答辩前的盲审结果。近年来,关于博士论文答辩前盲审的争议愈发激烈。此前,对评审者专业能力或态度问题的质疑久已有之。
近期,正值博士论文答辩季,有关博士论文的盲审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若仔细分析便不难看出,该话题的争议点主要在于评审标准不统一,即不同专家的评审标准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致性受到影响。
近日,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一篇题为《“恶意评审”如何评价和运用?基于武汉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评审意见的分析》的文章引发学界和社会舆论对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匿名评审制度)的关注。在这篇文章中,吕德文表示,“本人指导的一篇博士论文,遭遇了恶意评审。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但学生们最终能不能顺利毕业,还要取决于毕业论文的考核结果,盲审是其中关键一环。目前,盲审制度在毕业生论文尤其是硕士和博士论文中普遍实行,每个学校的具体要求不同,但总体上学位越高,盲审的要求越高,覆盖面越广。
但是从我辅导的学生看下来,一般在目录部分就被导师批得很惨,前几章为了凑字数占了论文一大半的口水话,写作不学术,论文重难点不突出,没有看到创新点,更有甚者,全文被批得体无完肤,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修改,这篇文章总结常见的盲审修改意见,给予同学修改的方向,有不清楚的地方可在线咨询~
近日媒体报导,国立中山大学因为李眉蓁硕士论文抄袭事件,校内修改论文学术伦理相关办法,明定全校硕博士生论文原创性比对的总相似度比重“不超过百分之十二”,希望用最严格的标准看待学生的论文,确保学位论文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