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笔记《十叶野闻》有如下记载: 清代有一个安徽人姓朱的,读书应试,考了不少年竟然连秀才也没考中,一怒之下,也学古人弃文从军了。来到军队之后,他当了一名书记员,辗转数年之间,随着大军在西北一带作战,隶属于一位姓陈的统领。
与善于骑战、行动飘忽、枪械犀利的捻军比,西北回民军的战斗力要差得多,武器装备更远不如太平军、捻军,其作战器械多是自己锻造的镰刀、柴刀、竹竿枪甚至铁锄、铁铲、铁耙等农具,尤其是他们的战马甚少,不可能像捻军那样大打运动战、长途奔袭、转战千里。
作者:姜国平光绪元年五月左宗棠上奏折《查明迭次打仗阵亡伤劳病故员弁请分别议恤折》,并附呈《节次打仗阵亡伤劳病故员弁清单》。清单记载了同治八年、九年在甘肃灵州、金积堡、板桥、蔡家桥、 李仁渠、海子墩、早元堡等处打仗阵亡八旗员弁。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1851年-1864年),随着太平军势如破竹的攻势,以及大清帝国传统八旗、绿营兵的衰落,清廷不得不放权给地方官绅,让他们自行组织团练武装抵抗太平军,其中尤以曾国藩组建的湘军最为知名,此前的文章中已经讲述了刘松山、刘锦棠、鲍超等知名度较高的湘军名将,今天本期文章就
同治四年三月,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乘新疆大乱,清廷国力衰弱之机侵略我国新疆地区,短短数年时间,阿古柏侵略势力就占据了天山南北的大片地区,面对来势汹汹的侵略军,清廷朝野竟有弃疆之论,幸好有名臣左宗棠大声疾呼,竭力争取,才得以使清廷高层下定决心收复新疆。
一提到收复新疆的丰功伟绩,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左宗棠。1876年4月,65岁的左宗棠带领大军前往西北,打算收复新疆。他们用了1年多时间,击败了中亚军阀阿古柏,收复了新疆绝大多数地盘。这事儿也成了千古佳话。左宗棠作为这支军队的主帅,其功绩和努力,自然无法抹杀。
老湘军,又称老湘营,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一支奇军、铁军。曾国藩编练湘军时,与王錱不欢而散,后来又因为岳州战败,无比痛恨王錱,本来是要将王錱就此除名的,但是左宗棠则在奏折中挽救了王錱,曾国藩因此对左宗棠满怀怨气,只是不敢发作。
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大清帝国的传统武装力量八旗和绿营兵遭到严重打击,为适应新的战争形势需要,清廷不得不放权给汉人地方实力派,在此背景下,曾国藩组建了湘军、左宗棠组建了楚军、李鸿章组建了淮军,以及四川骆炳章的川军等地方团练如雨后春笋般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