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稀罕的是什么,知道不?”老警察裹了裹身上的大衣,抹了一把鼻涕问。天太冷了,桦树林冻得嘎嘎作响,风卷着雪打过来,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只余茫茫黑暗。“生命?”小警察哆哆嗦嗦,一脚插进坑里,差点儿跌倒。“生命个屁!这破地方,最不稀罕的就是命。
丁宪邦,汉族,1929年农历7月5日生于北京大兴区丁村的一户贫苦家庭。1961年任铁道兵5师22团一营教导员,1964年任铁道兵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团职协理员、东北指挥部青年处长,铁道兵3师15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铁道兵14师副政委。
大兴安岭地区自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开发建设,虽然自然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但由于相关福利待遇十分优厚,大兴安岭上的林业工人们生活还算有滋有味,在经济尚不发达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北地区,尤其是东北的林区、矿区,其工业化程度还是很高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虽然地处偏远,但却一点也不落后。
最后,那人说:“承蒙巫山大师保佑,我得到了一些稗子。”这个“稗子”是皮的,表示山神爷爷保佑我。这次做了很多山里的皮,问我要不要。这种送上门的好生意,当然是白送了!马端来了酒,我热情地招呼道:“师傅,外面这么多人,我们进去生气吧(俚语,喝酒的意思)。
上海知青在东北大兴安岭作者:周利勤一1970年的冬季,在上海老火车北站的车站上,一列洗刷得干干净净的绿皮内燃机火车停靠在站台边上。在面朝站台上欢送人群的一排窗户底下,挂着一条鲜红的横幅,上面醒目地写着:“热烈欢送上海知识青年赴黑龙江大兴安岭!”。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央曾在1955年和1958年对大兴安岭进行过两次开发,但由于当时的自然条件所限,一直未能成功。一九六四年二月十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设立了指挥部,决定第三次对大兴安岭地区进行开发。
大兴岭的山中岁月作者:林小仲我1968年至1977年,在呼伦贝尔阿荣旗度过九年知青岁月,其中五年的春夏季节,我都是出民工,在大兴安岭深山老林中修公路,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莽莽林海的大兴安岭,留下我青春的足迹。
大兴安岭古称大鲜卑山,是中华古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东汉后期至两晋时期为鲜卑拓跋部辖区。1695年,康熙皇帝降旨开辟嫩江到漠河的驿道,沿途设驿站33处。清朝后期,大兴安岭采金业崛起,年产黄金最高达10万两,古驿路由此命名为“黄金之路”。
编者按:由原铁道兵三师政治部主任丁宪邦同志和他女儿丁岚共同写作的《大兴安岭会战亲历者——一段鲜为人知的中国军史》一书,去年底由美国成功出版社出版,并获批美国会图书馆收藏号码,若到国会图书馆,不仅在电脑上可以查到此书,也可以读到此实体(纸版)书。
关于大兴安岭的秘密,咱们之前也讲过一些传闻,有关于山魈吃人的,也有日本兵消失在大兴安岭里的,那么围绕大兴安岭到底还有多少秘密,我们就来一探究竟,今天要分享的这个故事,囊括了以上诸多恐怖元素,其次,似乎还与野人之谜有关,不过这一切的一切,还得从我去北京参加的一个生日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