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甲骨文的“车”字形体多变,一方面这和早期甲骨文本身并没有完全定型有关,形体上往往会有不同的变化;另一方面不同的形体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甚至读法。比如,如下“车”字形体在卜辞中就应有不同的含义,只不过我们所见的卜辞材料有限而不能尽知其义,当然更不可能尽知其音。为了进行比对,我们把“车”字常见的甲骨文、金文形体也放置如下,后面我们再通过一段甲骨行文对其意义进行说解。对甲骨文的“车”字有了大致的印象后,我们先把“车”字放一放,说一说甲骨卜辞的内容。
车,是谁发明的?《说文·車部》这样讲的:車,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意思是说,車,車箱、車轮等,这些部件汇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叫做車。车,是奚仲发明的。奚仲,是夏朝的一个工匠,帝的俊后代,薛国人(山东滕州官桥镇),是薛姓的始祖之一。因为发明了车,后世奉他为车神。
如果突然被问到“火”“方”“凹”字……怎么写的时候,家长们一定会觉得很奇怪。如此常见的字看起来好像书写并没有任何难度,所以当孩子出现一些不会写的字的时候,家长们常常觉得难以理解。但是,在责备孩子“不会写字”之前,家长们应该先认真问问自己“火”字写对了吗?
在汉字的庞大体系中,“车”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其起源与发展映射出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从字形演变来看,甲骨文的“车”字,是对一辆古代马车的直观描绘。它有车厢、车轮、车辕,甚至连马车上的装饰都清晰可见,线条简洁却形象生动,反映出当时马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平时我们看到了“车”字,肯定会不由自主地读出它的读音:che(扯)。但是,一旦我们在中国象棋棋盘上看到了这个“车”字,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它的读音读成:ju(居)。为什么要读ju(居)?相信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