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胡集书会,来自五湖四海的说书艺人汇聚于滨州惠民县胡集镇,用乡音曲调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这场绵延八百余年的文化盛典,被誉为“中国曲艺活化石”的盛会,为何根植于滨州?滨州非遗又有哪些波澜壮阔的历史?
“非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滨州剪纸、博兴草柳编、芝麻酥糖、锅子饼、惠民泥塑、木板年画等一系列民间技艺都有守护着的工匠,让 “非遗”传承持续发展、低调绽放。如何让“非遗”持续绽放?
为进一步推动滨州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积极响应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非遗魅力,收获研学乐趣,滨州市文化馆在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下,正式启动“滨州市非遗项目课程研发、培训及研学服务项目”。
【来源:滨州网】地处黄河下游的滨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手造技艺。在这一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传统手工艺如老粗布、布艺老虎、草柳编等技艺,不仅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还通过现代化的创新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展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地方文化底蕴。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滨州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生活在这片沃土的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明清以来的大规模移民使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交融,孕育出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栏的话:非遗工坊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是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滨州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52项、市级214项,其中,省级非遗工坊4家、市级非遗工坊52家。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恰逢6月8日,各地围绕“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主题,推出一系列相关活动。那么,您知道滨州有多少非遗项目、多少文保单位吗?我们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是如何保护和传承的?
本报记者 肖家鑫胡集书会冒“新芽”本报记者 肖家鑫正月十二,晨雾未散,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的十字长街已涨满人潮。鼓声阵阵、琴声悠悠,20处曲艺小书场的艺人们纷纷亮嗓,一年一度的胡集书会开场了!打擂,是胡集书会的一大看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中,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剪纸艺术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现代社会,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与美好。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惠民县姜楼镇兰家村士翠糖画糖人,具有千年以上的传承史,源于唐代,大发展于明清,明清以后自四川经河南传入山东。以糖做成画和人物,可观可食,是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主要在当地和北京经营。“以前家里的收入靠种地,现在我们夫妻俩都做非遗手工艺,一年收入20万左右。
知名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为主题的新作一经发布,便在全网引发强烈反响。那精美的画面、细腻的工艺展示,不仅让人们再次领略到非遗的独特魅力,也为传统文化传播注入新活力。而在山东滨州,非遗文化同样源远流长、精彩纷呈,正待我们深入探寻与弘扬。
近日的网络热词一定少不了李子柒。结束长达三年的停更期,李子柒带着最新“漆器”非遗作品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不到20分钟,“李子柒回归”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越来越多人在李子柒的视频里,看见美学中国,看见多彩非遗,更看到传统技艺带给人们的美好与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