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地处渤海之滨,自古以来土壤贫瘠,淡水资源匮乏,粮食产量较低。当地曾流传“旱了收蚂蚱,涝了出蛤蟆,不旱不涝出碱嘎巴”的俗语。近日,记者走访黄骅市、海兴县、沧县等地,看到老中青三代农业工作者通过以种适地、咸水灌溉、精细种植,让“碱嘎巴”变身“金疙瘩”。
新华社石家庄5月28日电(记者巩志宏、齐雷杰)小满节气,河北省沧州市150多万亩旱碱麦颗粒饱满,麦浪随风起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今年,咱种植旱碱麦有了‘攻略’。按照时间节点科学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不仅能少走弯路,今年还有望继续增产。”沧县建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户孙世军说。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水稻新品种田间观摩现场。杜琪 摄本报讯(记者吴苗苗)“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近日,耐盐优质水稻新品种现场观摩会在唐山市举行,河北最新育成的滨稻8号、滨稻9号、滨稻13、香粳5号等水稻新品种(系)在会上现身。
【来源:中国经济网】基地水稻现场收割场景 方韶华/摄日前,走进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一新型农业综合体种植基地,稻田里满眼金黄,稻谷飘香,收割机正在田地里往来穿梭,整齐割下一排排水稻,经过脱粒、分离等流程后,谷仓装满了丰收的稻谷,现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石家庄7月11日电 (记者王红、实习生梁雨璐)记者从7月11日河北省新闻办召开的“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河北省建设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18万亩,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日前,行走在沧州市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一望无垠的绿色麦田里,一株株颀秀的麦苗拔节向上,焕发盎然生机。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推进会会场。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供图5月9日,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推进会在黄骅市举行。
来源:河北日报 5月9日,全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推进会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召开。从会上获悉,我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初步形成轻度盐碱地粮油种植模式、中度盐碱地粮饲轮作模式和重度盐碱地生态修复模式,粮经饲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来源:农民日报 近日,记者从河北省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去年以来,河北省主要从种业创新、盐碱地改造、科技支撑、分区分类利用、壮大特色加工产业等五个方面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2023年,通过高清卫片解译筛查、田间调查核验,确定全省有570.
河北省水稻种植区正在进行水稻插秧。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 供图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2023年以来,河北省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不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
秋风起,稻飘香。8月22日,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盐碱稻田中,稻香蟹肥,游客流连其中欣赏田园风光。近年来,沧县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盐碱地开发利用,流转整合土地6千多亩,种植富硒水稻,放养鱼蟹,打造集种植采摘、农耕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6月13日,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兴济镇南堤村盐碱稻田里,插秧机来回穿梭。南堤村自2018年起探索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采用大水漫灌压减改良土壤,先后流转土地6000多亩,秋播旱碱麦,夏种富硒水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图为13日上午,一只水鸟在盐碱地稻田中觅食。
来源:【长城网】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推进会在黄骅市举行。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供图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乔娅)5月9日,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推进会在黄骅市举行。过去一年,河北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来,蒸面花啦!”9月20日下午,在位于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的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黄骅面花非遗工坊生产区,该公司副总经理黄丽颖与几位工作人员开始制作面花,和面、揉面、入模、磕花,不一会儿,鱼、石榴、花朵等造型的面花便呈现在大家眼前。“好看。”记者说。“不光好看,还好吃呢!
6月3日,农民在河北省盐山县盐山镇一处果蔬种植棚内劳作。近年来,河北省盐山县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广泛运用大棚种植技术,全面推广“生态化、标准化、产业化”种植模式,打造“盐碱地+特色农业种植”,让昔日的盐碱滩成为粮仓、果园和菜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