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7月24日电 题:西藏雕版:一块木板传承的匠心新华社记者魏冠宇、春拉、吴思思青涩腼腆的牧童牧女、骁勇善战的格萨尔王、活灵活现的羌姆舞场、敦煌文献中的藏文版儒家典籍……在西藏能工巧匠的手中,一块木板能被雕出各种花样,潜能无限。
来源:安徽日报胡公敏(左)带着徒弟安装房屋月梁上的装饰件。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公敏在绘制建筑修复手稿。泾县黄村镇的徽派民宿新建项目工地,工人对冬瓜梁进行纹样雕刻。胡公敏带领团队修复的泾县琴溪镇马头祥景区里的徽派建筑。
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牛驼镇琉璃村,有一个世代传承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的木工世家。他们代代相传,不断精湛技艺,将古老的雕刻技艺与现代木雕艺术完美结合。按照1:50的比例将我国故宫制作成了模型,现乾清宫的雕刻工作已完成,精致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榫卯相扣传承木作匠心 精雕细琢演绎工艺之美——访市级非遗项目遵化“龙韵凤华”宫廷木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那淑云紫檀福寿纹扶手椅、黄花梨攒靠背四出头官帽椅、雕螭龙五屉柜……一个个古香古色的桌、椅、橱、床,演绎宫廷器具之华美。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史各庄镇口上村的杨全乐,自幼随父辈学习木匠手艺,耳濡目染下,对木工技艺兴趣愈加浓厚,经过自己不断刻苦学习与揣摩,技艺水平不断提升。刨、剔、锯、磨、锉等样样精通,鲁班凳、鲁班椅、鲁班枕等件件造型别致,小到几厘米大到丈许,足以可见技艺之精湛。
明艳的色彩,古朴的线条,勾勒出人间百态从驱邪纳福的神祇,到喜庆热闹的年景一幅幅年画背后,是阖家团圆的祈愿刀刻新春,画绘年俗《刻在木板上的年味儿》《匠心》栏目今晚为您讲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0月20日,记者当时回到河南老家探亲,那段时间,我的房子正在装修,经常在小红书、抖音、微信公众号里面看装修及定制的家具木作等内容。大家都知道,当你经常关注什么内容的时候,很多软件都有这种智能推荐,会为你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编者按:龙腾春意,“年味”非遗。龙年到,全国各地以“龙”为主题的非遗项目喜气迎人,中华“龙文化”与非遗传承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央广网特别推出“龙耀中国·非遗里的中国年”系列报道,以非遗视角解读中国年味,与您一起领略非遗里“龙”的奇妙多姿。
4月23日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批代表性传承人、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馆长、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魏立中先生走进开元商贸职校,为师生们作了题为《水印西行,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活化石》的精彩讲座。这是学校与杭州市拱墅区总工会联合组织开展的劳动实践教育系列之“劳模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
潮新闻 共享联盟·南浔 陆志鹏“嗤嗤……嗤嗤……”近日,在南浔区菱湖镇下昂村,老师傅顾水宝正在给一个木桶进行打磨。从15岁到71岁,满身的木屑花随着时间陪伴顾水宝56年的时光。漫长的岁月,时间的沉淀,日升月落,顾水宝一直做着看似要被淘汰的事情。他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
二十世纪末,陈志国和那个年代每一个充满斗志的小镇青年一样,选择了南下谋求更好的出路,回忆起在广东做工的时光,他说道:“最开始才十几岁,学东西又杂又多,自己也不怕吃苦,什么都想学一手,后来年纪更大些了,懂得了静下心来钻研,把一门手艺做精做好才是最难得的。
【名片】 一块“小木板”,背后天地大。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吴义强院士团队研究了31年,不断改良、研发胶黏剂与人造板生产技术及装备,并将秸秆、芦苇等农林剩余物变废为宝。根据团队研发技术生产的人造板,手握全球最严安全标准;团队提出的“木质材料阻燃抑烟功能叠加耦合理论”更成为国际首创。
【探寻精神源头彰显时代价值·第二十八期主题:工匠精神】光明日报记者 罗旭 刘华东 李睿宸2021年1月25日,正在召开的上海市两会传出消息,今年将推动国产大飞机C919取得适航证并交付首架。听到这个消息,中国商飞上飞公司高级技师、数控车间钳工一组原组长胡双钱感慨万千。
就像用植物覆盖混凝土并不能使其成为绿色建筑一样,在高能耗的高层玻璃大楼里装上低能耗设备并不能使其成为碳中和。相比于其他材料,木建筑或许能减少这一点。木材料既是可再生材料,同时又比较坚固。而在施工阶段,木结构建筑的建造也并不嘈杂,甚至可以用安静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