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构建生态文明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就不得不提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塞罕坝”,这片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经过三代人五十余年的坚守与发展,现如今已实现18.3万吨造林碳汇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出售,全部实现交易可获利1亿元以上的“反转”,上演了现实版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北方,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北方城市每年都会受到很多次沙尘暴袭击,而导致沙尘暴如此频繁的原因是严重的生态破坏,当时很多专家认为如此严重的生态破坏已不可恢复,然而中国却坚信人定胜天,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坚持奋进5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塞罕坝林场就是其中的典范,最开始赛罕坝还是百万亩荒原寸草不生,然而如今这里的百万亩荒原变成了人工林海,成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人工林,那么中国塞罕坝林场到底有多震撼呢?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多国媒体对此进行报道,点赞中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笃定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59年来,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从12%增长至目前的82%,林场林木总蓄积达1036万立方米,每年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碳86.03万吨,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三代人,59年,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用青春与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9月27日至29日,第八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成功召开,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再次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这也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继2017年12月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之后取得的的第二个联合国最高荣誉。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李代姣)9月2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外国专家局)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省外国专家局)、河北省承德市人民政府、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西、葡专家河北行”活动第二站来到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田佳南】盛夏时节的河北塞罕坝满目青翠,鸟鸣悠悠,宛如一幅绿色画卷。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曾是一片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于一体的茫茫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