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逐花期转辙忙,风餐露宿夜凄凉,经年辛苦谁知晓,且盼蜜成心愿偿。”一首《问蜂》道出了多少养蜂人的辛酸苦辣。三月春光无限好,当人们忙着郊游踏青的时候,养蜂人陈茂泉正带着他的小蜜蜂在山间田野辛勤劳作,趁着天气晴好,老陈和妻子用蜂刷将蜂房清理干净,再放入摇蜜机摇蜜并收集。
原标题:河南长葛:“追蜂人”蹚出“甜蜜路”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张毅力寒冬腊月,河南省长葛市佛耳湖镇尚庄村。宽敞的街道两旁,停着数辆正在装货的物流卡车;屋内,俊男靓女操着“豫语”版普通话,在直播间推介着蜂蜜系列土特产。
12月28日下午,四川省绵阳市的一家酒店的会客厅内,今年40岁的陈顺与阔别35年的父母相拥,大家哭作一团。在陈顺的脑海里,他一直模糊记得父母是“养蜂人”,妈妈很疼爱他,有好吃的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家里养了蜜蜂,有蜂蜜,妈妈给我舀了一勺,真的很甜,这事我到现在都忘不掉。
近日,淳安千岛湖千蜂群种蜂养殖有限公司被授予了“中蜂优质蜂王育种示范基地”荣誉称号,该基地位于千岛湖畔的金峰乡,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是中华蜜蜂一级种蜂场,基地中一排排木桶整齐排列于山林间,仿佛是一个个士兵守卫这一片森林,一只只中华蜂时围着蜂桶盘旋,而飞舞跳跃、时而搬运花粉进入巢中。
德州齐鲁网2月26日讯(禹城台 吕秀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的养蜂人让人印象深刻,在德州禹城也有个养蜂人,名叫代善平。他今年60岁,36岁开始养蜜蜂,从养蜂的门外汉到拥有自己的“戴庄”蜂产品品牌,从年产值不足万元的小作坊到现在的蜜蜂养殖技术服务中心。
杨波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4月12日上午,四川南充高坪区凌云山景区,100多个方形木箱排放得整整齐齐,金黄的蜜蜂忙碌地飞进飞出,奏响春天的乐章。40多岁的蜂农谭昆明,头戴蜂帽,在飞舞的群蜂中,拿出一个蜂巢。颜色好、味道纯的蜂蜜,是人们舌尖上古老的甜味食品,也是谭昆明的甜蜜事业。
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 3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追蜂人》的报道。3月的昆明,繁花似锦。在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谭垦的两间蜂屋背靠着几株粉色和白色的樱花树。蜜蜂从蜂巢飞出飞进,忙着采蜜。“今天天好,暖和,花离蜂巢近,蜜蜂心情好,不然我这身衣服早惹恼它们了。
来源:【斗门区融媒体中心】四月芳菲,正是斗门荔枝、黄皮盛花期,此时,不但蜜蜂采蜜忙,斗门还迎来一批“追蜂人”。带着蜜蜂闯荡,春日追花逐蜜,今天一起走近追蜂人,倾听他们“甜蜜事业”背后的苦与甜。在斗门镇八甲村的一家果园种植场,荔枝树、黄皮树繁花盛开,花香飘散。
央广网永州6月28日消息(见习记者李芳森 实习生陈芷琼 通讯员刘明政)“我真的是靠养蜂才讨到了老婆,真没想到养蜂让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日子过得并不比别人差……”说起蜜蜂,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山口铺村的村民杨福班脸上写满了自豪。
一丝甜蜜滋味,让人苦等35年一场骨肉分离,青丝已成白发12月28日,吃到妈妈喂的一勺蜂蜜,41岁的陈顺落泪不止这勺蜂蜜,是家的记忆,是找了35年终于失而复得的亲情陈顺(左二)和父(左一)母(右一)紧紧拥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