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据中新网北京9月19日报道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气候变化研究论文称,到21世纪末,平均最长干旱期可能比气候模型此前的预测要长10天。这表明,今后几十年干旱对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可能大于预期。
来源:【宁夏日报】本报讯 (记者 张唯)10月31日,记者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获悉,为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我区自然资源部门通过持续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强化生态本底调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开展改革创新实践五项措施,加快推进中部干旱带生态保护修复。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团队的一项研究表明:2001—2020年西北干旱区水贫乏指数平均值为45.6,处于重度干旱水平,但近5年来,西北干旱区社会经济干旱程度有所缓解并有向中度干旱转变的趋势。
来源:【银川新闻网】“银川市东西两侧生态现状相对脆弱,沙、戈、荒面积大、分布广,地貌情况复杂,修复难度大,缺少灌溉条件、植被稀疏,以往选择的造林树种多为平原造林树种或者园林绿化树种,如杨树、柳树、刺槐国槐等,这类树种相对需水量大,养护管理要求较高,主要是后期缺少经济效益。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银川11月4日电 (记者阎梦婕)近年来,为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通过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强化生态本底调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开展改革创新实践五项措施,加快推进中部干旱带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
10月31日,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获悉,为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宁夏自然资源部门通过持续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强化生态本底调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开展改革创新实践五项措施,加快推进中部干旱带生态保护修复。
来源:【宁夏日报】10月31日,记者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获悉,为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我区自然资源部门通过持续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强化生态本底调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开展改革创新实践五项措施,加快推进中部干旱带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来源:【新甘肃】2012年以来新建淤地坝249座“水盆子”润泽陇原干旱区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云祥淤地坝,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地处黄河上游的甘肃定西、平凉、庆阳等地,为减少水土流失,降低黄河流域泥沙涌入量,在黄土高原上建成了大量的“水盆子”——淤地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