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猫哭耗子——假慈悲”诸葛亮气死周瑜之后,就来了这么一出。诸葛亮到了柴桑,当着东吴众将的面,在周瑜的灵前祭奠周瑜。诸葛亮声泪俱下,朗诵了一篇祭文:“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
在这种观点中认为无论是从小说还是历史资料来看,多是有趣的巧合。巧合一:三国时期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谁都不敢贸然造次,即便手握废立天子的权力,最多也就是像曹操那样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害怕被万民群起而攻之。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们认识了“多智近妖”的诸葛亮。诸葛亮可谓是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蜀汉,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他晚年时最后的一场战役中却失败了,因此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
诸葛亮身殁之后,后主刘禅执掌蜀国政权29年之久,似乎也并非全然无能,而这一点其实在诸葛亮临终前已经得到了“证实”——因为在诸葛亮快要咽气的时候,刘阿斗派人问了诸葛亮一个问题,方令这个忠心耿耿、眼明心亮的老军师发现原来他的呆傻其实一直都是装的!
第一节 信任与听任:用人不疑历史案例回顾明朝吕坤在《呻吟语·治道》中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官之所居曰任,此意最可玩。不惟取责任负荷之义,任者,任也,听其便宜信任而责成也。若牵制束缚,非任矣。”运用现代白话文,可以做如下翻译:“官所在的位置叫任,其中的含义最耐人寻味。
一个人这辈子过得好不好、旺不旺,是什么决定的呢?相信命运的会说是老天在决定,相信人定胜天的会说是自己在决定。不管哪种说法,我们其实都希望找到一个有迹可循的因果路径,这样或许就能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所以,今天我们总结了至关紧要的三点因素,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条可以参照实践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