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经》的版本最早有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校定本,高保衡、孙奇、林亿在《校正金匮玉函经疏》中写到:“《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异名,欲人互相检阅而为表里,以防后世之亡逸,其济人之心,不已深乎。细考前后,乃王叔和撰次之书。”
玉函,就是玉制的匣子,用玉制的匣子内装的一般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核心中的核心。历史上,出现过不同版本的玉函经,比如医学里面的《金匮玉函经》,风水学中的《玉函经》、《玉函铜函真经》、《秘传心法斗首玉函经》、《秘本三元地理玉函经》。医学方面的按住不表,单说风水术中的玉函经。
第2、12、13、42、240条原文(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一二)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悪寒,淅淅悪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一三)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40)特别说明,文中方剂须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重度瘀血症的克星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介绍了可以用于轻中度瘀血症,特别是下腹部瘀血引起的“腹中积块”,“停经”的“桂枝茯苓丸”,现在我们见识一个可以用于重度瘀血症的方子。
桂枝汤证除了主治证之外,在《伤寒论》还有一些适应症,包括第95条、第24条、第42条、第57条、第44条、第56条、第45条、第15条、第53条、第54条,涉及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系列讲座的第十一讲和第十二讲。
悦2019.10.7读敦煌医药文献基本情况敦煌医药文献的种类与数量中医药文献,是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绝对数不是很多,对于中医古代文献来说,却是极其宝贵的一批文化财产。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究竟有多少,不同整理者提供的数据都不大一样。
《金匮玉函经》就是《伤寒论》,是《伤寒论》的一个古本。东晋葛洪以后,医家始称《伤寒论》为《金匮玉函经》,之前就称为《辨伤寒》。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后,在社会上流行人们不称《伤寒杂病论》,而通俗叫《张仲景方》。此书叔和整理之后一直流传,至五代后唐以后,《张仲景方》析为八种二十六卷。
记者获悉,9月17日,一场集知识性与美学价值于一身的展览“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将在成都博物馆开幕,通过殷墟甲骨、马王堆帛书、天回医简、何家村窖藏、敦煌遗书等300余件珍贵展品,向世人展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古代中医药文化,呈现古人如何直面疾病、并从中生发出的智慧与力量。
1官定本是宋臣林亿等校正之宋本、亦即今通行本之一《伤寒论》与2《金匮玉函经》,3另一个今通行本即成无己注本《注解伤寒论》,4还有唐本《伤寒论》,5敦煌残卷《伤寒论》,⑥高继冲进献本,⑦康治本、⑧康平本《伤寒论》,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及⑩王叔和《脉经》本——《卷七》之《伤寒论》内容与《卷八》之《金匮要略》内容等多达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