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将清.陈士铎的《辩证录》买来一读,在第69页找到《胁痛门》:“人有两胁作痛,终年累月而不愈者,或时而少愈,时而作痛,病来之时,身发寒热,不思饮食,人以为此肝胆之病也,然肝经之所以成病,尚未知其故,大约得之气恼者为多。
我非常欣赏《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补略》中对“阴阳”二字在中医中运用的完美诠释,“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学中医之人,必须揣摩其深义以运用于中医临床。
医学名家众多,本次只列举了36位。不过从中也能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比如这些医学名家普遍接受过长期的儒学教育,且普遍高寿,而且这些名家有非常明显的区域集中现象,这对于了解医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一定的启示吧。
你有没有遇到下面这种情况:你脑海里有一个东西,你很熟悉,但是,当你想要记起它的名字时,却怎么都想不起来,挖空脑袋都回忆不起来。但当别人一提醒你,你就会一拍脑袋、恍然大悟——就是它!为什么当时不管怎么用力,都想不起来呢!这就是忘事,又叫健忘。
明清时期的江南一方面得益于交通便利和商贾往来,人口基数上相较于其他地区更大;另一方面,明代以来多发的大规模瘟疫和流行疾病,促使很多人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医者,或者出现部分儒生转而习医的儒医群体,因而医事活动也更加频繁,加之儒医和医者利用明清时期江南兴盛的印刷出版业著书立说,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