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片面应试”的大环境当中,加班加点、题海战术、频繁考试等,一直都是基础教育的常态。早在十多年前,“不少小学生每天做作业两三个小时”就已是基础教育中的常态,而2020年上海市消保委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参加了1~3个培训班的学生比例就达到了69.1%,甚至还有高达27.4%的学生参加了4~6个培训班,其中学科类校外培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出台全国首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全国首创素质教育“大众点评”平台、首创全国“家庭创客行动”品牌、在全国率先创立“中小学科创教育评估指数”……作为全国“双减”改革试点地区,三年来,上海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主阵地作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在减
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无人机飞上飞下,机甲战车PK火热,还有智能穿戴设备拉满格调”,学生的现场操作,深深抓住了与会嘉宾的注意力,时不时掏出手机拍照打卡。“双减”政策落地三周年之际,中小学科创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是卓)“要实现主体多元化,学段一体化和教育要素的现代化,面向全体学生,要把全纳和拔尖并举,协同社会各界、科技界和教育界多方力量。”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郑永和在近日举行的科学教育研讨会上说。
会议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主办,来自青少年科学教育、中外人文交流领域专家学者和上百所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双减”背景下构建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路径与方法。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让教育回归本真,把童年还给孩子。“双减”时代,学校通过优化学校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课后服务等措施,有效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是,教师群体如何“减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学生在放飞模型飞机。通讯员 刘继东 摄学生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地理信息科技馆体验操控无人机。通讯员 谢尚国 摄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获得感更充实 支撑发展更有力——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回应热点问题“双减”政策三年来实施情况如何?调整本科专业设置出于何种考虑?如何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公众关心的问题。
春分节气刚过,我国大部分地区真正进入了春天。不过,对于从事科学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众多一线教师来说,科学教育的春天更早到来了。去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