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陈丹青,我国著名的当代画家,也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久负盛名的画家,上世纪80年代凭借一组《西藏组画》轰动艺术界而成名,其后,身份一直在画家、作家、以及评论家之间转换。但是自从2000年后,陈丹青却一直伴随着争议和不断的舆论旋涡。
1976年,从成都飞往拉萨的航班,一周只有三次。陈丹青在成都等了三天,才等到一班飞机。也是那一次高原之旅,让他创作出《西藏组画》,被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之作。从此在艺坛名声大噪。回忆起1976年的成都,陈丹青的印象是:满街有很多卖泡菜坛子,“坛子上有图案,我还买了一个。
陈丹青曾在《纽约琐记》中写道:"当初我揣着几十美金来到美利坚,只为一件事:奔美术馆看原作。往后怎么活下去、画下去,全不知道。现在想来,真蠢得连这就叫做"奢侈"也不知道。"通俗易晓地点明了艺术应是纯洁的,艺术家应是真诚眷恋着艺术的,其中没有并无高尚、炫耀的成分存在。
陈丹青从专业角度解读了毕加索的创作和价值,同时将他对于社会、文化问题的透彻见解,借助艺术探讨传达给听众。整场讲座既有绘画艺术领域的信息输出,更兼具社会文化层面的思维推进。被遮蔽的历史,历史的碎片,现在能够有机会把它们粘连起来是珍贵的。
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陈丹青在一次访谈中表示:他在当今社会之中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共性,年轻人们由于生活的高度统一性,尤其是发达的网络生活,导致一些流行语、文化现象都在年轻人群体当中形成了风潮,这个时代在快速“消灭”那些有个性的人,这是种可怕的迹象。
点击上面蓝字 LCA 订阅我在学校混饭吃,不免被命令填写所谓“研究方向”,我于是写成:“架上绘画与图像文化对比研究”,因为80年代初我就在纽约遭遇绘画与图像关系问题,在二者之间持续挣扎十多年,至今不得要领。
陈丹青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作家的陈丹青,一直没有淡出过公众的视野。无论是出书,还是论事,无论他如何自嘲,陈丹青的文字依然充满了“存在感”。2014年,陈丹青一连在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草草集》、《记忆的泥沼》、《无知的游历》这三本新作,同时也迎来了自己的花甲之期。他的心态有何变化?
最近,著名画家陈丹青在网上有一个观点,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尤其是对年轻人,也许为青年成才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陈丹青说:人的成长实际不靠知识,也许有人会误以为我的学历很高,其实我的真实学历只是小学毕业。
主题:《线条的盛宴》放映暨《局部》新书首发时间:2020年12月19日地点:建外郎园vintage虞社嘉宾:陈丹青 画家、作家主办:理想国古代艺术一半以上是乡下人创造的《线条的盛宴》中北齐墓葬壁画的这些作者,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那种“高级”的人选去画画的大家。
在意大利的教堂里,陈丹青一身黑衣,登上了梯子,仔细端详着教堂里的壁画。几百年来,大家只能仰望教堂里宏大的壁画。绘画本身的魅力被空间的距离所稀释。只有画家本人、壁画修复师和特许的摄影师能够登上梯子,以平视的角度,贴近观赏这些大壁画。“这是我这一辈子最奢侈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