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喆的“红楼梦”情结:爱恨交织的旋律之旅话说这陶喆老兄,一出手就是王炸,愣是把一部古典名著《红楼梦》唱成了“讨厌”的代名词。不过别急,咱们得细细品味这背后的故事。陶喆的《讨厌红楼梦》一上线,那旋律就像是夏日里的一杯冰柠檬水,清爽得让人忍不住想多听几遍。
的确,作为一个中国人居然不喜欢红楼梦,简直让人无法理解甚至是无法忍受,天理难容嘛,那分明就是没有文学细胞、不可理喻、暴殄天物、辱没祖宗的人才会做的事情,文学艺术的最高峰、“四大名著”之一,《红楼》名字红,精神也红,让无数墨客骚人甚至平民百姓为之倾倒,搁到现在,曹雪芹的fans不会比李宇春少,怎么能,怎么能,不喜欢红楼梦呢?
上学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课文精选红楼梦,长大才发现红楼梦满满的人情世故原来不是不爱看,是因为看不懂,第一次看中文还需要翻译看来我注定进不了大户人家…林黛玉的情商简直高到可怕,那个时候她才六岁就咱们这脑子穿越过去,估计第一个就被杖毙,最多活一集[我想静静]我甚至会以为她姓凤,
这些都是读者从自身情感好恶出发,对《红楼梦》中人物进行主观评价,这种褒贬不一的文学反馈,恰恰是《红楼梦》内蕴深厚的证明,因为书中人物并不是扁平化的好人和坏人,而是浑圆饱满的真人,既然是真人,她就难免会有人喜欢有人厌。
作者:张 阅谁固定了“古味”印象大部分观众,即便没有完整地读过《红楼梦》原著,也看过1987年的电视剧版,还有人看过1989年的系列电影版,甚或知道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和徐玉兰联袂出演的越剧电影版(1962年)。
四大名著里,唯一没能坚持看完的是《红楼梦》,而没能看完它的原因是贾宝玉,我不喜欢这个人物,但一直找不到不喜欢的理由。对于他的一些名言,比如“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还是很认同的。于是,作为《红楼梦》的不完全读者,这一二十年来我一直把不喜欢贾宝玉的这个想法压制在心里,从来没表达过。
在回答“如何评价著名作家王蒙说的「中国大学生读不下《红楼梦》是耻辱」?”这一问题时,我的观点是 “读不下《红楼梦》不是一种耻辱,是一种损失,一种没有能力欣赏一种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的损失”。那么我想了解一下,为什么红楼梦不受大学生待见?欢迎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