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陕西位居中国版图的中心,处于太行山以西的黄土高原腹地,黄土耕地面积广阔,水系密度较高,季风降雨较为丰沛,较少发生严重水旱灾害,在仰韶时期是最为理想的旱作农耕和定居区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山借水势、水依山流,水隔山阻、山水相依构筑了古代人传统观念中的安全屏障,山峰连绵、水系交错,在华夏大地上勾勒出生气勃勃的神话龙,这种华夏族的群体想象,让龙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传承的民族图腾。
黄帝都邑与夏墟未处于陕西地区的成因剖析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研究领域,黄帝都邑的具体位置以及夏墟的所在区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明确这些关键问题,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脉络,还能为探究不同区域在文明演进过程中的角色提供重要线索。
1976年,中国考古学者在陕北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发现了一座史前古城遗址,经过挖掘,基本可以确认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组成,而规模远大于良渚古城和陶寺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大规模的史前古城。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北京12月21日电 (记者韦衍行)12月21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若干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会上,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游富祥介绍了陕西省宝鸡市下站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现场。
沿着广袤的黄土高原一路向西,在陕甘交界地带的子午岭余脉之上,桥山安然耸立在峰峦耸翠之间。《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之上的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千年沧桑变幻,黄帝陵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情感寄托。
石峁古城,位于中国陕西省神木市,是一座距今约4300年的史前古城遗址。该城址以石砌城墙著称,城墙长度达数千米,规模宏大,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古城内部分布有宫殿、居址、墓葬等丰富遗迹,出土了众多精美文物,如石雕人头像、鳄鱼骨板等,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化与文明水平。
树高千丈,也有根。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之所系,在一棵柏树上枝繁叶茂。高20余米,胸围11米,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一棵相传是轩辕黄帝亲手栽植的柏树,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像一把绿色的“大伞”,高高地撑在桥山之巅。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气势恢宏的《黄帝颂》唱起,庄严肃穆的乐舞告祭亦古亦今、大美大雅,参加祭典的人群怀着感恩之心,追思轩辕黄帝。4日上午,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黄帝陵举行。
《国语》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姬水在哪,史书历来没有明确记载,但姜水却明确在陕西渭水一带,如果黄帝、炎帝同出于有蟜氏部落,二者后来还有着征战与联合,那么黄帝距炎帝不会太远。
中新社北京12月21日电 (记者 应妮)记者从中国国家文物局21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陕西宝鸡下站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秦汉时期性质最为明确、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国家祭天遗存。
各位看官且看这场跨越千年的“祖籍争夺战”——陕西的文旅宣传册怕是要把《史记》翻烂了,愣是从“黄帝崩,葬桥山”六个字里硬生生开发出“故里产权认证”业务!想那司马迁若穿越到现代,定要惊呼:“老夫写的是衣冠冢,怎么成了房产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