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能拥有一只像常人一样“灵活自如”的手臂,无疑是他们生命里最大的渴望。近日,在复星同浩、复星保险模块和微链共同举办的2017星未来Procteching全球创新大会暨创业大赛上,有一个项目是专门针对国内残疾人群体。
人的手具有23个自由度,虽然重量仅约为人体重量的1/150,但是其运动功能占全身运动功能一半以上(54%)。手的灵活度是体现人类以及人形机器人工作能力的关键指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合作者成功研发了一套具备19自由度的轻质仿生灵巧手。
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摄影记者 李辉实习生 李宙钰 柳之萌 代扬视频剪辑 李辉1月7日,湖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一位左腿截肢的女士正在试穿一款智能电动假肢机器人。她左腿穿着黑色亮面的假肢,双手扶着扶杆,缓步向前走去,不断适应智能假肢。
8500万,这是我国残疾人的大概数量。如果再加上约44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就有超亿人存在生活自理困难,占比超过我国总人口的十四分之一。以轮椅、助听器、假肢等为代表的辅助器具(以下简称“辅具”)是照亮广大残疾人和老年人群体的一道光。
机器之心报道编辑:泽南不仅能恢复行走能力,还能感受到空间位置。这是史上第一次,膝盖以下截肢的患者有机会能通过神经信号控制机械腿的运动,并以自然步态恢复行走了。该研究出自麻省理工学院(MIT)。想做到这一点的患者需要进行专门的手术,并将非侵入性表面电极连接到机器人假肢小腿上。
【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_媒体聚焦】捏针、用剪刀、拉拉链、刷手机、打字、下围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教授张世武及合作者成功研发出一套具备19自由度的轻质仿生灵巧手,能复现人手级别的功能。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
端水杯、抓菠萝、捏卡片、穿针引线……做这些动作的不是人的手,而是一只“灵巧手”。这是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部件,已在多个领域应用。灵巧手不仅能做人手能做的一些事,也能做人手做不到的事,如长时间负重、在危险环境下工作。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人工智能(AI)技术也在日益精进。